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媒体称社会发展应多提“便利化”少提“均衡化”

2011年06月24日 15:19:40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南科大最近爆出教授与校长内讧事件,三位来自港科大的教授在媒体上联合发声指认校长朱清时思路错误。南科大的尝试我们不去评论,但三位教授所言,“必须避免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许多似是而非的口号”有必要“厘清正误,以正视听”,却不独是教育改革领域所必需的,对于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来说,都有这样的必要。

  比如教育领域。从上幼儿园、中小学到上大学,孩子们争先恐后,家长们竞显神通,近来更有“拼爹游戏”之讽,为何?一个共识是,中国的教育发展太不均衡了,优质资源太少而为大家所拼抢。故而,“教育要均衡化”口号一出,应者云集,赞者无数。

  比如医疗卫生领域。“全国人民上协和”,名牌医院人满为患“挤成菜市场”,不管医改怎么改,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中国的医疗卫生发展太不均衡了,优质资源太少而为大家所拼抢。故而,“医疗要均衡化”目标一提,掌声热烈,叫好不断。

  还比如社会保障,比如文化消费。在不少城市,不断涌入的“新市民”要求享受“原住民”所有的社保资源,向外来人口“无差别开放”。在不少地方,人们要求文化资源不能只为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服务,电影票价要降下来,剧院舞台的门槛要能让老百姓迈得进去。何故?资源必须均衡化!

  综合来看,在现实中的许多领域,国人均以资源不均衡为罪魁祸首,故而“均衡化”口号一时如大旱云霓,带给人们极大期望。

  说实话,“均衡化”成为热词,笔者完全能够理解,也不反对。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国人确实普遍存在资源分配焦虑,惟恐在市场选择和权力瓜分的游戏中落于人后。因此,“均衡化”口号赢得了大多数先天资源禀赋不占优势的公众的青睐,并迅速演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凡是资源分配上不均衡的事,就会被猛批“不公平、没正义”;凡是在社会普惠上有所动作的事,便能得到极大赞赏。在地区差距、阶层差距、贫富差距都在急剧加大的今天,“均衡化”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民意基础,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从实际国情来看,实现资源分配均衡化,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事求是地说,提出“均衡化”这样的口号,既没有顾及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大背景,也不符合老百姓现实的切身需求。最后产生的效应就是,老百姓对短期内改革发展的预期值极大提高,但现实分配又完全实现不了,反而平添不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心理愈发失衡。空喊口号而又兑现不了,对政府形象和改革成效来说,同样会产生严重损伤。

  客观地说,均衡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全球范围内,即便是欧美发达国家也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优质资源分配同样竞争激烈,上得起哈罗公学、伊顿公学的非贵即富,考入牛津、哈佛的永远都是极少数人,收费昂贵的私人医疗与大部分人无缘,美国还有几千万人没有任何基本医保,这些都是事实。反观我们,或许经济总体实力上已到世界前列,但人口多、底子薄、资源不均衡是长期国情,社会资源分配均衡化的目标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奋斗,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改观。

  因此,如果我们多讲点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就会发现,“均衡化”口号可以作为长期的终极目标来提出,却无法作为短期的阶段性工作指标来完成。对此,我们不妨多提一提“便利化”的口号,在坚持做大蛋糕的同时,努力让现有资源能够最方便地服务老百姓,解决好就近入学、就近就医、就近就业、就近养老、就近保障等现实问题,以社会服务便利化来提升公众幸福感,让目前不堪重负的优质资源有余地、有余力逐步向更大范围共享。

  “便利化”这一提法,恐怕要比“均衡化”这种短期内不切实际的口号,更对人民负责,更对改革发展负责。对此,我们当有理智的认识和判断。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要闻 时政新闻

[责任编辑:吴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