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公选热”冷思考:如何选出会考更会干的干部

2011年06月03日 22:04:1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公推公选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受到各方面肯定。在有的地方,组织部门精心谋划,各级干部踊跃参加,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

  然而,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有人形象地说,有这么一些“空中飞人”,似乎只要“赶到一个地儿,做上一道题儿,讲上一段词儿”,就可以“考而优则仕”。与此同时,各种“考试包过,不过退款”的“公选培训班”日渐火爆,似乎只要成为一名“考试达人”,职位就唾手可得。在日益升温的“公选热”面前,如何选出“会考更会干”的优秀干部,恐怕还需要理性的思考、科学的操作。

  看成绩,更要看实绩。“金石有声,不考不鸣”,面对试题,交出条分缕析、言之有物的答卷,的确能够反映应试者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这是胜任工作岗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但是一纸答卷,写得下“古今政绩如悬鉴”的认知,却难以毕现“时为苍生咨惠鲜”的实干,即使满分的卷面成绩恐怕也不能完全和实际工作能力画等号。古有赵括“纸上谈兵”的教训,今天的公选,不可只选“秀才”,不选贤才;只选演说家,不选实干家。考分固然是重要参考,但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成绩只能来源于一心为民的实绩,来源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扎实工作。一考不能定终生,还需在工作中不断检验干部。

  重考试,更要重考察。一场考试,一个分数,高下立现,上位者喜形于色,出局者拂卷长叹。在操作层面上,用一张考卷评价一个干部,常常是成本较低,也是各方较能接受的选择,但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干部,就不能把考场表现当作唯一的镜子,需要进行全方位考察。“纤微皆审谓之察”,如果说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考试体现了五湖四海选拔干部的宽广视野,那么细密审慎、兼听则明的考察规则则是实现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制度设计。从这个角度说,在实践中考察干部,到群众中了解干部,是一种最能掂量出干部分量的“路考”。

  评口才,但更要评口碑。不可否认,口才不仅本身就是一种素质,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对政策熟悉,对情况了解,对工作有思路,言谈间自然理直气壮、娓娓道来。但也不能走入唯口才是举的误区,在综合评价一个人的表现时,切不可为口若悬河者所误导,更不能被滔滔不绝者所迷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先贤早就如此提醒。观其言,更要察其行,尤其要注意给那些在艰苦地区、在基层一线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老实人以公平的机会。他们也许不那么善于或乐于表达,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群众最可信,口碑最难得。

  从少数人拍板到多数人投票,从内部决定到公开操作,从考场考察到实践考验,公推公选的每一步迈进,无不在“公”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做文章。作为一种制度探索和民主实践,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偏颇,但只要保持“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勇气,贯注求真务实的实践理性,就必定会在创新中“柳暗花明又一村”,迎来公平竞争、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郝淼)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要闻 时政新闻

[责任编辑:吴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