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漏洞亟待封堵

2011年06月03日 22:04:12  来源:法制日报
字号:    

  近日,总投资8亿元的青海省最大拆迁移民安置工程“康川新城”被曝出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根据今年3月份青海省出台的《关于加快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康川新城”属于限价类保障性住房,按规定户型以每平方米800元价格限制销售给西宁市甘河滩工业园5371户征地农民,一次性集中安置22600人。

  今年4月初,部分村民发现房子存在质量问题,当地政府组成专家组对房屋进行全面质量检测。5月12日,检测结果公布:21栋楼的个别楼层不同程度存在露筋、空洞、蜂窝麻面、阳台栏板强度不够等质量问题,其中有3栋存在混凝土构建强度偏低等严重质量问题,部分楼层被要求拆除重建。

  此事被曝光后,公众纷纷发问,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为何问题频出?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2011年中国房地产蓝皮书,其中对我国保障房建设、管理所存在的症结进行了深入分析。

  1998年至2010年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滞后于同期住房建设。其突出表现在,经济适用住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占住房投资比重呈下降态势

  “住房改革以来,多数居民通过房地产市场解决了住房问题,部分居民住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但随改革同时诞生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滞后于住房建设,管理力度不够。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有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两限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4种。其中廉租住房在2007年前发展缓慢,两限商品住房的提出和发展主要在2007年以后,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公共租赁住房,正式推进在2010年住建部等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后,只有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时间相对较长。”这是2011年房地产蓝皮书对我国保障房建设所作的总体概括。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在2011年房地产蓝皮书成稿前,课题组成员对我国近年来的保障房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自1998年至2010年,我国保障房建设的比重呈下降态势。

  据介绍,1998年至2010年间,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主要方式之一,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滞后于同期住房建设。其突出表现在,经济适用住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占住房投资比重呈下降态势。同时,经济适用住房竣工占住房竣工的比重下降。

  “经济适用住房竣工套数占住房竣工套数的比重偏低导致供求失衡。经济适用住房投资、竣工占住房比重的下降,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受利益驱动影响,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热情不高。2009年以前个别省市有停建经济适用住房现象。”对于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2011年房地产蓝皮书作出这样的总结。

[责任编辑:刘志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