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强卫:玉树灾后重建取得重大成果 彰显中国力量

2011年06月03日 22:04:4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一年来,“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4月18日视察灾区时的庄严宣言,时刻激励灾区各族儿女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回首一年奋斗历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玉树正加快向世人走来。

  玉树灾后重建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玉树灾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天气寒冷,有效施工期短,建材全部依靠外运,灾后重建困难重重。面对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援建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灾区人民以“玉树不倒,青海常青”的坚定信念,开启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灾后重建,取得了玉树灾后重建的阶段性重大成果。

  重建蓝图精彩绘就。国务院及时出台《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制定《做好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了玉树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组织力量编制10个方面专项规划、6个县城总体规划、19个乡镇建设规划和126个村庄建设规划,确定了6大类、1579个重建项目。围绕重建项目,我们邀请全国知名设计师、一流设计团队开展“千人设计大会战”,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充分体现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目前,我们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适度超前、安全实用、体现特色的灾后重建规划体系,描绘了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宏伟蓝图。

  重建项目扎实推进。截至2010年底,开工建设的农牧民住房占三年重建任务的69.7%;开工的城镇居民住房占三年重建任务的72%;近万户城乡居民住房修复加固全部完成,部分灾区群众已经喜迁新居;50座寺院和僧舍重建开工;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等13所学校和州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藏医院等公共服务项目的主体工程实现封顶;玉树夜航机场设施、3万千瓦燃油发电机组、LNG加气站、110KV并网工程等基础项目开工或建成。这些,为完成三年重建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建速度世所瞩目。在抢险救灾阶段,我们创造了抢险救灾的玉树速度、玉树奇迹。在灾后重建阶段,我们以“抢出一天工期、早送一天温暖”的坚定信念,以“5+2”、“白+黑”的工作模式,以“三天一层楼”的实际行动,特别在去年秋季组织开展了“十月建设大会战”和“大干五十天”专项攻坚,再次创造了灾后重建的玉树速度、玉树奇迹。去年6月20日灾后重建全面启动,短短5个多月时间,我们就开工各类重建项目298个,完成投资50.1亿元,实现了“完成大部分农牧民住房重建,开工建设大部分城镇居民住房,全面完成可修复住房维修加固”的年度重建目标。

  重建保障及时有力。根据国务院有关政策,研究制定了财税、土地、金融等17项配套政策,细化了灾后重建的政策支撑。顺利完成214国道整治和308省道单幅加宽工程,对灾后重建紧急物资运输开辟绿色通道,灾后重建物资运输畅通无阻。建设结古镇建材物资配送和散装水泥集散中心,与7个省市15家建材企业和省内6家建材企业签订了钢材、水泥、木材等大宗建材供应协议,及时从省内外调运建材,确保了灾后重建建材需求。电力、水利、通讯等重建基础保障迅速到位,人员抽调、培训、轮换等重建人才保障持续有力,资金审批、拨付、监督等重建投入保障快捷高效。

  玉树灾后重建再次彰显了应对挑战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玉树灾后重建是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开展的最大规模的灾后重建,是在制约条件最为突出、生态保护最为重要、民族宗教工作任务最为繁重的地方开展的灾后重建。回顾一年来的灾后重建工作,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必须紧紧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机制、资金和技术支撑。人民军队冲锋在前、敢于担当,在拆危清墟、运送建材、基层联建共创等方面承担了大量任务,继续发挥了抗震救灾工作队、宣传队、保障队的积极作用。北京、辽宁对口支援省市和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4家援建央企,讲政治、顾大局,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为灾后重建发挥了支撑性作用。实践证明,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建政策,充分发挥援建机制的独特优势,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根本政治保证。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科学重建的指导思想。灾后重建千头万绪,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尊重科学、尊重规律贯彻始终。一年来,我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依法、统一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坚持进度与质量并重,坚持生产与生活兼顾,坚持施工与保障配套,坚持当前与长远衔接,坚持管理与监督同步,保证了灾后重建始终沿着科学的轨道推进。实践证明,只有把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灾后重建的全过程,坚持科学规划、科学施工、科学组织、科学管理,才能实现重建质量与速度的双赢。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