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发改委报告称中国1/4居民没有清洁饮用水

2011年06月03日 22:05: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即将绘就中国“十二五”发展蓝图。

  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发展中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十个主要问题,包括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等。这些难题亟待破解。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1/4居民没有清洁饮用水

  随着经济总量扩大,我国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带来水质、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国家发改委相关报告称,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均衡。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照目前探明储量和开采利用能力,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年限仅有15年和30年。延续当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原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5%。目前常规能源和重要资源进入高价时代已不可避免,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快速增长的局面难以根本改变,决定了我国能源资源约束将日益增强。我国70%多的国土不适宜和较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发利用,土地等稀缺资源的约束也将强化。

  我国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全国26%的地表水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东海已呈重度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功能严重退化。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环境污染严重,人民面临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1/4的居民没有清洁饮用水,1/3的城市居民不得不呼吸污浊的空气,经过环保处理的垃圾不到20%,大量人口暴露在严重污染的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近几年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生态环境不仅影响到发展,而且威胁到人民生存。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撰文表示,“过去讲人口多、底子薄是基本国情,现在讲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已成为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因此呼吁,必须树立更加强烈的危机意识,全力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十二五”为数不多的约束性指标中,预计包括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投资消费关系失衡:居民消费率8年降低11.1个百分点

  居民“没钱可花”“有钱不敢花”和“有钱不好花”同时并存,支付能力不足与消费意愿不足同时并存,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并存,成为制约我国内需驱动型增长和经济长期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报告说,2000年-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46.4%下降到35.3%,降低了11.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1.4个百分点。1978年-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增长了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9.2%,相对于期间G D P累计增长14倍和年均增长9.8%,消费增长明显偏慢。

  我国居民消费不足、储蓄率偏高,存在发展阶段、人口结构、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分配格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城市化质量不高、政府转变职能不到位和公共服务不足、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低。

  由于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投资拉动。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相当高,进出口总额已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3。当世界经济动荡、外需萎缩时,国内市场空间有限,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产能过剩凸显、投资效益下降、金融系统潜在风险加大等问题难以避免。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邵善波表示,坚持扩大内需已成为“十二五”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要实现国家提出的“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目标,关键要解决一系列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要着力解决好提高居民收入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消费能力。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低收入群体达2.7亿人

  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我国基尼系数约为0.47”,“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文章分析了我国存在的诸多分配不公现象。

  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7.5%,比1992年下降10.8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却呈快速上升趋势。

  二是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从1997年-2007年的10年间,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总体而言,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当前初次分配中“强资本、弱劳动”趋势不断强化。

  三是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一些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轻易获得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真实业绩并不相符。

  四是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

  由于分配领域种种不公问题,我国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 .36:1扩大到2009年的3 .33:1;从区域之间看,东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浙江、贵州城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611元、12862.5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007元、3000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

  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成为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在三次分配机制中,一次分配中没有明确国家、企业、居民的合理分配比例关系,没有建立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二次分配中,没有以制度形式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比例,难以保证公平性、合理性。个人所得税存在“逆向调节”:2009年6300多亿元个税中,工资、薪金项目占了40%以上,工薪阶层成了实际的纳税主体;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对分配调节功能有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常务副所长严卫星表示,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广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已被列为“十二五”主要目标之一。加快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亿万群众对此翘首以待。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产手表平均出口价格仅1.3美元

  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不高,产业体系特别是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

  统计数据披露,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航空市场,但是上千架民用客机几乎全部来自进口;中国数码相机年消费量超过1000万台,但是市场上95%的数码相机都是国外品牌;中国每年要花费6000亿元从国外进口重大制造设备;我国出口量很大的纺织业平均只能赚取利润5%到6%;中国手表产量占全球80%,但每只手表平均出口价格仅为1.3美元,而一只瑞士表的平均出口价格是我国国产手表的300倍……

  国家发改委相关报告说,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不高,产业体系特别是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只能靠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获取微薄利润,同时还付出了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