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俄两国相比,我国仍然只是个航天大国,在通往航天强国的道路上能否走好走稳,必将经历重重风险的考验
去年的12月18日凌晨,目睹又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后,发射场技术人员说,“这一年真忙!”
这话一点儿不假。2010年这一年,中国航天发射开始进入高密集化阶段,全年总共15次发射,次次成功。今年,发射任务将超过20次,密度更高。而且,这种高密度发射将成为中国航天今后的常态。
从世界航天发展经验来看,这种高密度发射意味着中国开始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意味着我国航天发展“黄金期”的到来。
高密度发射常态化必然对航天发射提出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要求。航天发射看似只是一个“动作”,实际上却反映了航天综合实力。运载火箭和卫星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发射场的发射保障能力,航天测控技术的成熟度,都由发射这一环节反映出来,任何一个环节都紧系着全局。
密集发射的高要求将从大如卫星研制,小到各种细节中反映出来。以小小的发射工位底架为例,它有点像饭桌上放热汤锅的金属底座,火箭“坐”在上面,发射时火焰喷发,发射底架要承受上千摄氏度的温度,发射完还要重复利用。随着发射任务密集化,时间间隔缩小,发射底架恢复使用状态的周期也将大大缩短,甚至可能需要从之前的一个月压缩到半个月,这就需要发射场保障工作去着力解决。
另一方面,航天是高成本事业,一颗卫星动辄上亿元。高密度发射也意味着必须有高投入的支撑。正是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为航天事业的一飞冲天提供了最坚固的“底座”。
目前来看,中国航天在去年经受住了高密度高强度发射的考验,反映出我们的航天实力在航天产品研发制造、发射、测控等领域已有了相当成熟的技术,为更进一步的发展打下牢固基础。但与美俄两国相比,我国仍然只是个航天大国,在通往航天强国的道路上能否走好走稳,必将经历重重风险的考验。
已有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航天队伍值得信赖。抓住航天“黄金期”,就要继续发扬航天精神,坚持航天技术的刻苦攻关和自主研发;就要精打细算,用好国家的每一分钱,依靠全社会的支持,使我国的航天事业早日迈进“航天强国”。(余建斌)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