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今年660万大学生将如何就业? 多措并举破解难题

2011年06月03日 22:05:16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2月19日,一年一度的杭州市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举行,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应届毕业生及各类社会人才前来寻职。 新华社发(李忠摄)

  2月22日,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而眼下,也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关键时期。就在本月,北京将举办50场招聘会。“不在投简历的路上,就在去面试的路上。”北京一位高校毕业生急盼就业的心情可见一斑。

  然而,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传来消息,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会上强调,“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就业类型与地区悄然改变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巡视员尹建堃说,从近两年的情况看,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新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择业趋于务实。”尹建堃分析说,“2010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总的来看,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可在离校后半年至一年内实现就业,但就业质量有待提高。部分专业和一些特殊群体是就业的难点。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理性,但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尹建堃说。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问题根源

  当前,一些高校毕业生仍有这种心理——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尹建堃分析说,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东部地区、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据了解,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对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质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此外,尹建堃指出,现行就业管理体系和服务能力仍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要,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比较简单。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高校毕业生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信息缺乏有机衔接,就业统计和服务管理难度较大。

[责任编辑:许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