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学生当兵常态化
从2008年开始,我国征兵把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作为主体,2009年全国共征集大学生新兵10万多人;2010年是大学生大规模入伍当兵的第二年,大学生当兵趋于常态化。对于这一现象,本报记者请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进行解读。
记者:与2009年征兵时大学生入伍当兵的热闹相比,2010年的变化是波澜不惊。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公方彬:我认为这是符合规律的。任何新生事物进入常态化后,便按自身固有规律进行。
记者:大学生入伍当兵,给部队带来的变化明显吗?
公方彬:大学生入伍当兵的直接效果是明显的,大学生士兵文化素质与思维能力更高,改变着部队训练的时间表和学习模式。比如,过去反复训练的士兵基础动作或专业技能,现在可以压缩时间和过程,过去花相当力气方能让士兵理解的政治理论,今天只需作出必要的点拨和引导,甚至可以让大学生士兵直接担任理论小教员。大学生入伍当兵,是我国国民教育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惠及国防的必然结果;是建设信息化军队,应对挑战的需要;是强化国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国防意识的需要。
记者:以往我们强调军队是一个大学校,现在还是吗?
公方彬:今天仍可讲“军队是一个大学校”,但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如果从综合素质,特别是从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上讲,说“军队是一个大学校”不成问题,但如果从文化素养与工作技能上讲,不应过多期待。今天的社会已不是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当初,官兵文化素质较低,许多中学、小学甚至文盲青年来到部队,不管是文化水平的提高,还是技能培训,他们都会得益于部队。而今,国民教育已较为发达,军队建设也进入机械化和信息化时代,在这样一个阶段,军队不能也不必对官兵进行文化培训,而是强调来了就能用。我认为,士官制受欢迎,原因在于此;大学生入伍当兵的内在动因也是缘于此。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有关我国士官制度改革的情况?
公方彬:2009年12月,我军进行了士官制度改革,主要内容有:调整士官结构比例和服役时间,取消士官现行一至六期的划分,保留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调整士官服役时间,将初级士官由6年调整为4年,中级士官由8年调整为9年,高级士官由14年调整为15年;调整士官结构比例,初级士官调整为占士官总数的50.1%,中级士官调整为46%,高级士官调整为3.9%。这一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有效利用国民教育资源,走开从地方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直接招收士官的路子,使直招士官成为士官的重要来源。
记者:对大学生士兵走好从军路,您有何建议?
公方彬:首先,应看到,军人是社会的职业分工的结果,只是他更强调牺牲精神和服从命令。既然军人是一种职业,那么,每个进入这个职业的人都存在着适应和不适应的问题。我认为,大学生士兵在部队要想有效适应并顺利发展,有几个关系需要正确把握:
一是独立思考与统一思想的关系。我们应当看到,当今社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并不改军队政治思想的一元性,军人核心价值观仍然界定为革命军人。因此,青年进入军队,价值观必须统一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上来。军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二是张扬个性与服从纪律的关系。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大众的个性张扬。有了这种个性张扬,才有了所谓的“新生代”——“80后”、“90后”。我们讲创新,讲中国经济转型,背后的支撑一定包括思想解放与个性张扬。但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军队具有其他组织和集团所不具有的集团特征,这就是个人服从组织,个体让位于集体,集团意志至上。军队的胜利之本,一定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的意志。所以,青年学生来到部队,在张扬个性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个人与组织与集体的关系。
三是事业要求与职业规范的关系。青年人相对于其他年龄段,事业意识往往更重,正是缘于此,他们的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往往是工作生活的重要考量指标,也正是这一点,而往往导致其到部队后有一个时期的不适应,因为军队虽然从集团本质来讲是最讲效益的,但这种效益与社会上追求的效益区别很大,与个体的效益区别更大。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是围绕自己的需要谈效益,军队则是围绕国家和集团谈效益。所以,对于职业规定,大学生只能适应,无法回避。
四是追求平等与服从命令的关系。当今社会,如果认定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员工可以随时炒老板,但进入军队,情况便不再那么简单,或许你并不喜欢你的领导,但你无权炒掉他或换一个工作岗位,更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轻易离开部队。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军队,领导关系都是刚性的,服从命令都是无条件的。因此,大学生入伍之时需要有心理准备。
记者:大学生入伍常态化的路要走得平稳一些,社会各方应作何努力?
公方彬:应从多方面入手。从国家层面讲,要大力宣传和强化大众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担当。有人从改善就业的角度看待大学生入伍,但我认为这种判断有些狭隘,因为每年10万左右的入伍数量,对于中国庞大的就业队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记者:那么,您认为大学生入伍常态化的意义何在?
公方彬:其主要意义在于提升大众的精神空间,引导大众树立国防观念,而要从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立法。我们应当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认识到,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有被征召入伍的义务。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法规开始关注大学生入伍的问题,比如2009年底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福建省征兵工作条例(修订草案)》就专门对大学生入伍优待作了规定。可以说,只有从国家层面制定法律规范,明确从军报国是公民义务,并且是法律规定的不可逃避的义务,大学生入伍常态化才拥有坚实的基础。从军队方面讲,要保证对大学生持久的吸引力,尤其是对高层次大学生有吸引力,还需制度设计,比如士兵与军官间的通道再开阔一些,士兵与士官的步伐再紧密一些。
记者:西方国家军队的做法对我们有何启示?
公方彬:在西方国家,大学生入伍当兵早就不是一个问题,其借助的主要是法规制度。最近我出访加拿大,考查了加军靠什么吸引青年从军?集中起来讲有三点:冒险精神,良好的工资待遇,公民意识,后二者无疑是通过法规制度来实现的。再看一下我们的近邻韩国,在那里,不管是国内读大学的学生,还是远赴美国读书的学生,一年后皆需休学一年入伍。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要使大学生入伍常态化,法规制度建设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链接:外军士官制度简况
士官也叫军士,是介于兵和军官之间的一个层次。士官制度最早产生于15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作为军官制度的一种补充而设立的。开始,各国的士官通常只设下士、中士、上士3级。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作战方式的变化,士官在战场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数量迅速增加,职业领域不断拓宽,等级也随之增多。有人把军中士官比喻为“兵头将尾”,是军队编制体制中一支重要力量
使用范围:一级士官通常配置在师、团各级,担任参谋、人事、通信工作;二级士官通常配置在营、连各级;三级士官通常任排军士长,相当于副排长。美国军队中,军士占士兵总数的一半;俄罗斯军队自2004年起实施改革计划,开始向职业化军队转变。西方国家军队普遍认为,人数多、花费大的义务兵军队已无必要,而与之相比,倒是需要建立一支精干的士官职业化军队。
来源渠道:基本途径是从优秀士兵中选拔培训,从新兵中择优培训,从普通高中、专业学校毕业生招募。美军、印军士官主要从优秀士兵中选拔,一些专业军士直接从地方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录用。德军士官均从服役一年以上,服役合同期4年以上的合同兵中挑选,大约10%的合同士官可以转为职业士官。俄军士官主要从入伍新兵中择优送教导队培训,完成军士训练大纲并通过规定考试的毕业生可授予相应等级的士官军衔。(公方彬 陈劲松)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