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人民的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社会主义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但是,发展社会主义不能忘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模式是,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长时间里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上,实行国有经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经济,但资源配置方式实行的却是计划经济。实践证明,在这种社会主义模式下,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这种社会主义实质上是贫穷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解放了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优势。邓小平在1984年6月30日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他在1985年4月15日又提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的工作转向了发展生产力,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0多年来,我们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是成功的,创造了“中国奇迹”。实践证明,贫穷的平均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在1990年12月24日也说到:“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在经济发展上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在民生和共同富裕方面,从目前收入分配的格局看,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GDP中居民收入分配比率持续下降,城乡差距在继续拉大,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有效的战略和对策加以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局面可能会恶化。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资源配置方式上,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利于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实现公平,如何解决安居乐业这样的民生问题,如何提供公共服务,这对于我们党来说是一个新课题。
需要看到的是,我国正处于从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之中,因此,我们既不可能在传统和静态的农业社会中,搞一个分配平均的农业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像一些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北欧国家那样,搞得城市化水平非常高,大部分人口都在城市。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