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气候中心最新统计:2001年至2010年,北京平均气温比前30年(1971年至2000年)上升了1℃。
“这相当于把北京向南推进了近300公里”,气象专家张明英指着地图说,从这一气温指标看,北京人过去的10年相当于生活在10年前的河北石家庄一带,与这一气温指标相似的城市还包括西安和青岛。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北京也不例外,”张明英说,更值得关注的是,未来10年北京要警惕暖干化对大城市的进一步威胁。
偏高1℃,10年气候不寻常
高1℃,也许很多人会说:这不算什么。
然而10年平均温度增1℃,在气象部门看来,这个数字并不寻常。
世界气象组织对天气、气候异常,提出了两个定量的判断标准:一是在最近完整的30年气象资料中未出现过的情况,或称30年以上一遇的罕见天气现象;二是天气、气候高于平均离散值2倍以上。
张明英说,1971年至2000年,已经是气候变暖的30年,北京过去10年平均气温在此基础上,再上升1℃,应该是一种异常天气。
从作物的萌芽看,10℃是萌芽期,15℃是生长期。北京变暖,肯定带动植物生长期的变化。以小麦种植为例,小麦种植已经因气候变暖而发生了变化,如山东烟台,冬小麦比过去晚播种5天。全球变暖,肯定会带来物候变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变化。在国际上,加拿大这个仅居美国 之下的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五年内其农作物产量将滑至历史最低点;欧盟小麦的产量已下降近40%。
年平均气温偏高1℃,也加剧了北京极端天气事件不断上演,以2007年为例(2007年是10年来最暖一年,也是1951年来最暖一年):
降雪:全年降雪日仅3天,相比30年平均的13.6天明显偏少。
最大雨强:2007年8月1日和8月6日,安华桥地区两次出现强降雨,降雨强度分别达到每小时92毫米和每小时82毫米,一小时平均降雨强度近30年之最。
霾天:全市共出现阴霾天气63天,比30年平均的31天多了1倍。
整个10年偏暖,但总体看来,中间也有两个明显的偏冷年,这两个冷年是2005年和2010年。张明英说,北京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一直偏暖,中间也连续出现了暖冬,但偏暖期也会有冷年。甚至个别时期也有冷的时段,2010年12月25日至12月31日本市平均气温为-3.6℃,比历史同期低了0.9℃。
偏高1℃,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气象专家说,即使平均气温高0.5℃,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很多北京人会有体会,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比,北京冬天不那么冷了,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天气明显减少,人们不必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棉帽等防寒衣物了。暖冬也使农民改变了生产习惯,一些农作物生长期明显延长。暖冬也方便冬季取暖,有利于建筑行业延长施工期。但暖冬也使卫生部门增加了工作量,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流感发生,其原因就是暖冬使各种病毒病菌易于滋生蔓延。
专家表示,北京暖冬现象有自身变化的客观规律,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北京的气温变化正处于上升阶段。但暖冬也与人们活动有关,地球荒漠化、人口增多、植被减少、大气污染、森林大火、燃料使用倍增、城市的柏油水泥化等都是使环境变暖的因素。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