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发改委副主任彭森:特区仍然要做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2011年06月03日 22:07:10  来源:新华网
字号:    

  特区仍然要做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

  30年前,深圳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30年来,依靠“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深圳迅速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法律和政策日趋统一规范,深圳等特区原先享受的一些优惠政策在政策到期后不再延续。特区还“特”吗?特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将担当怎样的角色?就这些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特区扩大透露的信号

  记者:今年7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应该怎样正确解读深圳经济特区保留并扩大这个信号?

  彭森: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作出这个决定,既代表着中央对深圳特区过去30年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寄托了中央对深圳在更大范围实现科学发展的期望和要求。中央要求深圳进一步提高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能力,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尽快解决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特区发展空间局限和“一市两法”等问题。扩大特区范围,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成立最早、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经济特区,30年来,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区成立之初,在特区和内地之间设立了陆地管理线,这种安排使深圳产生了“关内”、“关外”之分,形成了“一市两制”的管理格局。1992年深圳特区被授予“特区立法权”后,“一市两法”的安排使“一市两制”问题更加突出,政策、规章等实行两套标准,人为地造成了关内外在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

  深圳常住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关外,但长期以来,关外群众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远不如关内、收入低于关内,社会保险待遇也有差别,造成了城市发展的“二元结构”。另一方面,原特区范围不仅囿于狭小空间自身发展腾挪不开,而且辐射周边的难度也在加大。

  扩大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看上去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实质上是个体制改革问题。这么调整,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深圳市的特区功能与城市空间相分离的难题,破除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和“内外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另外,这样的调整能够进一步提升深圳的国际化程度,扩展深港合作腹地,促进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和香港繁荣稳定,并为深圳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改革开放注入新的动力、创造新的空间。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