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持续不断的降雨给南方各省带来巨大的防汛压力。
长江上游干流发生了1987年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三峡水库出现了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水,23日10时达到了158.86米最高水位,28日8时第二轮洪峰抵达三峡大坝,坝前水位达158.09米,入库流量5.6万立方米/秒。今年的洪水对三峡来说是一次“大考”。
三峡水库有作用但并非唯一依靠
与此同时,网民也在热议三峡水库的防洪能力。
“158.86米对三峡水库来说不是特别高的水位,因为三峡水库去年和前年都蓄到170米以上了,换句话说我们还有很多库容都没用呢,这些防洪库容预留着,迎接未来可能发生的大洪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防总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徐宪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不仅如此,三峡水库还要在这个洪峰过后,按照规定的调度规程,要迅速回落到145米的汛期限制水位,以便腾出更多的防洪库容。
他认为,媒体对三峡水库的一些报道,因为不了解水利、防洪而易让人误解。三峡水库的建设标准,通俗讲有一个下限标准和一个上限标准,下限标准就是能够按照防御1000年一遇洪水,这时候主体工程和附属工程的主要部分是万无一失的;上限标准就是能够防御万年一遇加10%的洪水,这是一个校核标准,在这个极端工况下,主体工程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大坝能够做到确保安全,但是一些附属工程就可能有些损毁。
“长江防洪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三峡水库上。”徐宪彪说,因为长江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米,三峡大坝以上汇水的面积占了整个长江流域的55%,55%的面积年径流量达4500亿立方米,而且其中的70%左右集中在汛期。相比而言,三峡水库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就显得十分有限。发生大洪水,特别是在长江上游大洪水,遇到中游洪水的情况下,就只能调控到荆江河段,最远到城陵矶河段,不可能解决长江中下游干流的防洪问题。
任何防洪工程的控制能力都是有限的。徐宪彪说,金沙江、嘉陵江、岷江、沱江等长江上游支流,历史上都很容易发生大洪水,如果这几条江同时发水,那这就不是一个三峡水库所能独自解决掉的,它只能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河道违章事件已受惩处
7月29日上午10时,一栋建在湖北恩施隔子河河道中的七层违章建筑被成功爆破拆除,这栋楼曾引起广泛关注,被网友称为“湖北最牛违章建筑”。在各地还陆续发现有威胁行洪泄洪的违章建筑的存在。
“我们应该牢牢汲取1998年的教训,1998年后中央出台‘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等政策措施。”徐宪彪说,天然湖泊被围垦,天然行洪断面被缩窄,本来不太严重的灾害就极可能会变得严重。现在局部地方还有河道违章类似事情发生,毫无疑问我们是坚决反对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过去湖北被称为“千湖之省”,一些湖跟长江是连通的,能多帮长江调蓄一部分洪水;广州市的老市区,有特意人工开发的蓄水池(地方也成为湖泊)。大型的湖泊可以应对江河发生的大洪水,小型的蓄水池可以帮助应对城市等局部地区发生的洪水。现在社会发展了,人们拼命追求利益,就破坏了这些天然的蓄水湖泊、湿地乃至兴建的防洪工程。
对此,徐宪彪认为,“必须从法律的层面、从土地规划、建设规划等层面分别予以引导、制止乃至绳之以法。”他透露,今年网络上传播比较广的涉及防洪的违章事件,陆续都已受到处罚。
今年的洪水比不上1998年
徐宪彪认为,今年的洪水比不上1998年,当年长江、松花江和嫩江南北同时发生大洪水,1998年长江沿线自6月中旬起,几乎不停地下雨,长江沿线持续高水位,洪峰接踵而至,现在长江中下游的水位比1998年同期低,一些河段要低1米以上。
即便发生了类似1998年那样的洪水,也不会再给沿岸的老百姓带来那么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危胁。
徐宪彪说,从工程措施来讲,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长江干流堤防和主要支流的部分堤防都加固了,防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加强;另一个最关键的原因是有了三峡水库,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有堤防有水库,情况大不一样。当然,对长江沿线的蓄滞洪区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加固、整修,区内安全建设水平较1998年明显提高。1998年以后实施了29个长江建设项目,今年年初的时候已经全部经过了竣工验收,能够经受住1998年大洪水那样的考验。
除此之外,经过12年的发展,国家和长江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整体水平远好于1998年,非工程措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气象预报、洪水预报水平,防汛通讯预警、指挥决策系统建设,以及防汛应急管理能力等,都比以前要先进得多。
徐宪彪介绍,我国北方流域在7月进入汛期,8月份进入主汛期,南方流域在4月进入汛期,在6月进入主汛期。我国季风气候的规律是,雨带随着时间逐步从南往北推移。8月之后,除了台风来临,会给珠江等南方江河带来一定的降雨,否则较难发生流域性的大洪水。但随着副热带高压北移,淮河、黄河、海河和辽河、松花江等北方地区,正承受着洪水的压力。川江、汉江和渭河等还要防御秋汛。此外,还要加强台风防御工作。(实习生 唐晨 本报记者 王超)
[责任编辑:王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