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近一段时间来,上幼儿园难的问题不仅让家长倍感焦心和苦恼,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
幼儿园,咋成了稀缺资源?问题症结在哪?“新华视点”记者最近历时半个多月,深入部分城市调查发现,幼儿教育普遍存在公办园“稀缺化”、民办园“两极化”、优质资源“特权化”、收费“贵族化”等问题。尽快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呼声。
公办园俏 民办园贵
前一段时间,北京昌平区工业幼儿园门前的“壮观”场景,让许多家长记忆犹新。为给孩子争取一个宝贵的入园名额,一百多名家长,搬来了帐篷、行军床、躺椅板凳,在门口排成了长龙日夜坚守,来得最早的煎熬了九天八夜,但很多人却依然未能如愿。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大城市普遍存在学前教育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的问题。天津市内每个区也仅有二三十所公办园,南开区一些热门公办幼儿园报名人数和招收人数之比超过4:1;深圳全市有1000多所幼儿园,小班新生学位约7.3万个,但2007年全市新生儿达13.5万人,按三岁入园估算,供需缺口接近一半。
由于供需失衡,各地公办幼儿园很“吃香”,但受招生数量限制,很多时候家长需托门路、找关系、拼背景。南京市一家知名公办幼儿园,只招80名孩子,却收到800多张“打招呼”的条子。
资源的稀缺,也带来收费的昂贵。记者调查发现,虽然一些公办幼儿园表面上收费不高,但却以家长“自愿”形式收取所谓“赞助费”、各种名目学费等。天津几家公办幼儿园,仅保育费一项基本都在1200元以上。南开区第一幼儿园每月保育费1500元,饭费260元,共1760元。
民办幼儿园又如何呢?记者发现,这类幼儿园“两极分化”严重,条件和公办幼儿园差不多的收费一般让普通民众难以承受;而收费低廉的又往往办园条件差、师资水平低,甚至是黑户幼儿园,让家长难以放心。
公益性差 投入不足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冯晓霞认为,“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公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比例不当,教育投入比例过低,这反映出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的定位存在问题。
多位专家都认为,当前,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公益性被忽视,相关部门过于强调非义务性。类似“社会为主、公办示范”的办园思路,将举办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推向社会力量和市场,由此导致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当前学前教育缺乏独立和明确的政府投入机制。在北京,对公办园的财政投入在各级各类教育总投入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2.05%下降到2007年的1.92%,有的区县学前教育专项投入仅80万元。2008年,北京十几亿元教育附加费中,学前教育仅有0.39亿元,仅占3.1%。有些省市这一比例更低,仅占整个教育经费的1.3%左右。
厘清职责 提高投入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日益突出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刚刚结束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促进公平”已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而此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教育专家建议,国家应当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形成以政府办园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高投入比例,增加公办幼儿园,以满足城乡居民子女的“入园”需求。 (据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 王思海 刘元旭 张涛)
[责任编辑:王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