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主管部门的审批并不完全对接,谁说了算
药价只是一个数字,隐藏在这个数字背后的则是复杂的逻辑。
在药价的制定中,除了药品生产原材料、人工费用、企业管理成本、流通费用等生产成本及企业利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决定着药价的高低。这个因素,就是对药品创新程度、综合性价比的认定。
在这个层面,药品有了专利药、原研药、不同类型的新药、仿制药、单独定价药等不同性质的区分,这些对药品的不同界定,直接决定了这些药品在进入市场之后的不同价格梯次。
按照我国目前的药品定价机制,专利药属于药品创新的最高档,能够享受最高的利润空间,如果一个药品能获得专利,那就能在定价上领先一步。
嘉和创投管理公司执行董事张晓龙向记者发来邮件提到,锦州奥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邦亭上市后,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于2008年获得了中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产品发明专利。
这个专利就带来了价格上的优势。原研药在价格上属于单独定价,比仿制药能享受更多利润空间,在招标、政策性限价、降价等冲击中有相对保护性。
按照现行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已过发明国专利保护期的原研制药品比GMP企业生产的仿制药品,针剂差价率最高可以达到35%,其它剂型差价率最高可以达到30%。
仿制药也并非都处在价格的最底层。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人士介绍,如果某仿制药质量标准高、临床上比别的药品效果好,就能够单独定价。
[责任编辑:王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