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北大医院皮肤科一位主任给国家发改委去信,呼吁提高门诊需要的氨苯砜价格,这种药已经没有企业生产,原因就是太便宜,1000片才18元。
而近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芦笋片事件,则是药品定价虚高的典型例子。
出厂价仅15.5元的芦笋片,在湖南的一家医院以213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而这个价格正是湖南省物价局给该药的最高零售价。该局近日表示,由于了解信息不够充分,导致给企业的投标报价指导价偏高。
也有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向记者反映,我国药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企业有时候也很委屈。
生产榄香烯口服乳的大连华立金港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生产的榄香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发明专利药。但产品上市以来,历年亏损。
“榄香烯口服乳前期研发投入5000多万,原材料不断涨价、GMP认证厂房改造、设备更新、水电气涨价、人工成本涨价等因素导致这个产品上市后历年亏损。”该负责人说,公司从2005年至2009年多次向辽宁省物价局申请调价,辽宁省物价局经过调研核查,同意将价格做出调整。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在定价机制上对原创新药支持不够,原创发明新药进入医保目录后价格基本是只降不升,企业没有利润投入原创药研发,进入恶性循环。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外资企业在新药研发上投入非常大,一个新药研发投入能达到3-5亿美金。由于外资企业价格机制市场化,利润非常丰厚,因此有钱投入新药研发进入良性循环。现在,外资药企产品在我国药品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内资企业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如果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新药,而原创新药上市后亏损,以后就没有企业搞原创新药研发,中国人的健康就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了。”该负责人说。
也有企业表示,一直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生产阿柔比星的一家深圳公司表示,这个产品在2004年就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006年,按照国家发改委相关文件,该公司阿柔比星产品成为单独定价药品,国家限价每支121元。该产品在山东、上海等省市的销售中一直执行国家最高零售价限制的价格。
[责任编辑:王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