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特大洪水中惊心动魄的九江城防堤决口至今仍印在人们记忆中。如今,一场更为严重、更加罕见的暴雨洪灾,又赫然出现在2010年的夏季
6月25日上午8时,湘江长沙段迎来今年第三次洪峰,将“98湘江抗洪纪念牌”淹没。《瞭望》新闻周刊从中国气象局获悉,6月23日至26日长江沿江及其以南地区又将迎来新一轮的强降雨过程,湖南、江西、福建、广西等地的汛情将进一步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尤其是从去年秋季开始的西南大旱,到5月以来的南方暴雨成灾,极端气候似乎已经“常态化”。从大旱到大涝,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张培群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从气候变化的角度讲,这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都是因为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但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不能说西南大旱导致南方大涝。
“每一次极端天气事件,都有具体的原因。”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分析说,“从专业角度上讲,气候异常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气候永远没有在均态下的时候,但不会偏离得太多。如果偏离得太多,就叫做极端异常。”
针对极端气候下的防灾减灾,他强调,应前瞻布局,积极应对,“风险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长期任务,做好防灾减灾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必须抓好这个方面的工作。”他所说的风险管理包括,“要对历史上这个地方发生的完整的灾难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判断出哪些地方灾害多发,做到心中有数,系统防灾减灾。”
此轮强降雨的根源
针对近期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多次强降雨灾害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分析认为,产生强降雨应同时具备水汽充足和气流复合上升运动两个条件。就目前来看,我国南方地区水汽含量很高。由于西南暖湿气流较强,将来自南海、中南半岛、孟加拉湾的水汽自西向东输送到江南、华南一带,为南方地区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水汽。与此同时,来自北方的偏东北气流与西南暖湿气流冲撞,冷暖交汇势力较强,引起气流复合上升运动。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导致降雨强度很大并且主要集中在广西北部、江南一带。
据陈振林介绍,5月5日以来赣、闽、粤、湘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偏多。江南大部、华南北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以上,其中江西大部、福建西北部、广东北部、湖南南部的部分地区偏多5成至1倍。江南、华南主要多雨区(雨量大于400毫米区域)平均降雨量达587.8毫米,降雨量之多为历史同期第一位。
陈振林告诉本刊记者,6月18日至21日这一轮强降雨过程具有暴雨区域集中、累计雨量大、降雨强度强、次生灾害重等特点。他解释说,此次强降雨过程主要集中在湖南北部和东南部、江西中北部、福建北部、广西北部,强降雨中心主要位于江西中北部地区。
特别是6月19日至20日,江西省有26个县市出现大暴雨,资溪、余江、南昌、崇仁等7个县市出现特大暴雨,日雨量达大暴雨、特大暴雨的站数均创历史极值,是江西有完整气象资料以来最强的暴雨过程。另外,气象卫星水情遥感监测显示,鄱阳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面积偏大30%以上;洞庭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偏大近15%。
从洪水规律看,目前淮河及其以南地区已经全面进入主汛期,北方地区也即将进入主汛期,全国防汛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和紧要关头。前期我国南方大部多次发生暴雨和特大暴雨,江河底水高,后期一旦发生大范围持续强降雨,大江大河不排除有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根据预测分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防汛抗洪和减灾救灾形势十分严峻。
警醒抚河决堤教训
采访中,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表示,6月23日~26日出现的强降雨过程在降雨极值上将不会超过此前,但从含水量来讲,前期的降雨已经使得土壤饱和,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范围继续有降水过程,尽管降雨量可能有所减少,但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他预计,6月26日以后,随着雨带北抬至长江中下游、江淮一带,再出现维持在江南、华南地区的强降雨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据其称,作出该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多年来雨带移动的规律,“但也不排除再出现异常的情况。”
“一般来说,汛情的大小和雨带位置、降雨强度、一段时间内累计降水量等因素有关。不同的雨带引起的灾害程度并不相同。”何立富认为,1998年汛期,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长江以及一些大江大河流域的影响非常大。而今年的雨带则在江南华南一带,主要影响的是一些支流、干流、水库、大坝等。因此,不能就此推论今年会出现1998年那样的洪涝灾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资源研究所严登华教授认为,今年南方地区的持续降雨与1998年的洪涝灾害不同,1998年发生的是流域性的洪灾,今年是局部地区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偏多,“但江西抚河干流唱凯堤决堤值得有关部门深刻反思。”
据介绍,抚河是鄱阳湖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抚河唱凯堤是江西10万亩重点圩堤之一,保护面积100.65平方公里,保护耕地12.29万亩,保护人口14.43万人。
严登华认为,抚河干流决堤至少有4个问题值得反思:首先就是应急预案做得不好。6月21日傍晚破堤,22日才有6艘冲锋舟救援,而受唱凯堤决口威胁的群众有十万之众;其次是对防洪设施的动态检测不过关,未能提前做好主要险工险段的除险加固;再者是气象预报和洪水预警预报没有协调好,未能较好预报洪水过程及洪水灾害,更未能做好防洪调度,如提前腾空水库,制定蓄滞洪区的调度方案等;第四是对支流、干流防洪工程建设重视不够。
他认为,1998年大洪水过后,各地都加强了对大江大河的堤防除险加固,干流的防洪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对支流缺失完整的防洪体系,现有防洪工程老化严重,防洪标准和防洪能力较低。
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汛情发生早、超警多也是今年水情的一大特点。6月13日以来的暴雨洪水涉及长江、闽江、西江三个流域,江西、福建等地110余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9条河流发生超历史纪录洪水。闽江、湘江、资水等南方11条主要江河同时发生洪水,也是近年来少见。
6月17日珠江流域的广西西江干流出现入汛以来全国大江大河首次超警洪水。21日,洪水淹没了湖南湘江著名风景区橘子洲部分地段。同日傍晚,江西第二大河抚河唱凯堤发生决口,下游乡镇上万人被困,受灾人口十余万众。与暴雨洪灾相伴的还有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内涝等多种洪涝灾害的频发和全国多座水库不同程度发生的险情……
国家防总负责人分析认为,随着主汛期的全面来临,大江大河随时都有发生大洪水的可能,全国防汛工作已进入紧要关头。6月24日,国家防总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江西、湖南、福建等11个省份强化江河堤防圩垸、水库、水电站、大坝的巡查与险情抢护,充分发挥水库拦洪、削峰和错峰作用,及时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做好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江河安澜,事关大局,防汛责任重于泰山。”国家防总一位负责人强调说,“当前一些干部防灾意识不强,存有侥幸心理,对突发性的极端洪涝灾害思想准备不足,有的甚至玩忽职守,这是防汛抗洪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大汛当前,必须严肃防汛纪律。”
严登华特别指出,一些薄弱环节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特别是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一旦发生大洪水出现险情的可能极大。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设施老化等突出问题也亟待解决,“我国至今尚未有较好的针对山洪的防范工程和技术支撑,局部地区因山洪、滑坡、泥石流所造成的损失严重。此外,蓄滞洪区的调度管理亟待加强,部分蓄滞洪区内布置了大量居民、农业和工矿企业,洪水灾害风险巨大。各级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防范,科学应对。”
丰富科学手段应对灾害
“在我国众多的科研成果中,有一些当初就是针对工程安全和防灾减灾立的项目,如今成果出来了,奖也获了,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一位工程院院士向《瞭望》新闻周刊直言:“一项新的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时间,更主要的是人们怕担风险。还有一点,是有些人或单位(部门)对我们自己研制的科研成果缺乏信心,这无疑加大了成果推广应用的难度。”
对此,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王复明教授深有体验。他认为,渗漏防治是堤防、水坝、尾矿坝、截污坝、隧道及地下工程安全防护的共性问题和主要难点。而现行的堤坝防渗体系构建技术,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工期较长、对坝体破坏性较大或造价较高等缺陷,难以满足我国众多病险堤坝除险加固的迫切需求。因此,研究开发“快速、超薄、经济、环保”堤坝防渗体系构建技术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势在必行。
自1993年回国,王复明一直从事高速公路、大坝、堤防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其“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快速检测维修整套技术”开创了高速公路病害处治高聚物注浆新途径,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他又针对土质堤坝除险加固的特点,创新了许多施工工艺,并在河南实施了示范工程。
“使用这些技术设备对堤坝进行检测、维修,既节省了人力成本,施工快捷便利,更主要的是能做到‘科学医治、药到病除’,除险加固效果能够得到有力保证。但推广起来实在太难了。”王复明无奈地说。
有权威人士指出,防洪减灾不仅需要统筹安排、合理调度,更需要一些科学手段,不仅是在灾害发生前需要如此,在灾后的减灾救灾过程中同样需要。随着我国汛期的全面来临,发生各类灾害的几率也在加大。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各种防灾减灾的预案,以应对不期而遇的灾害,才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也只有这样大灾害才不会演变成大灾难。(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
[责任编辑:孙金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