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中朝边境上的“敏感”生意:取决于政治气候变化

2011年06月03日 22:08: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边境贸易的好坏,更多取决于政治气候的变化

  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生活在中朝边境上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多变的“政治气候”,穿梭于鸭绿江上的生意人更是如此。多变的时局之下,边贸商人们保持着谨慎的观望态度,而地方政府则对开放充满期待。

  边贸流变

  几乎每一个“敏感”事件过后,中朝边境贸易行情便如风雨中的小船,随波起伏,不由自主。

  6月13日,王俊站在丹东市口岸办四楼的窗口,楼下的院子不大,上午通关的时间已过,原本停满汽车的院子空无一人。

  枪击事件似乎并没有影响口岸的进出。

  王俊是口岸办的一位处长,他翻开口岸统计数字表介绍说,丹东有5个一类口岸,2009年进出口总量530万吨,交通工具进出10万辆车次,即使在第一次核爆(2006年)过后,2008年,这一数字也与之持平。

  王俊说,民间贸易中的摩擦冲突此前也发生过,都没有对整个中朝边贸产生多大影响。

  与王俊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当地边贸商人李良兵(化名)。李良兵从事边贸生意已经十五年,从最初的粮食、日用杂货到现在的矿山设备,李良兵经历了中朝边境贸易上的每一次风波。

  与朝鲜平安北道首府新义州只有一江之隔的丹东,这个中朝边境最重要的口岸城市,对朝边贸可以回溯到清光绪年间。早在1882年,清政府即开通了丹东港与朝鲜等国的通商贸易。

  当时的边境贸易并无专门的管理机构,而是由地方官员主持,以民间交易为主。朝鲜向中国输出耕牛、布匹、纸张和药材,中国向朝鲜出售丝织、棉织技术和工具。

  至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当局发布《战时紧急经济法案》,实行贸易统制,在警察局内设经济科,“强化缉私”视边境贸易为“非法”。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时的辽宁省政府尚未设立边贸或外贸机构,丹东的中朝边贸仍按建国前的方式进行,直到1951年,因第一座鸭绿江大桥在朝鲜战争中被毁而停止。短暂的封闭之后,1958年,中朝签订《关于中朝两国边境地方易货贸易的议定书》,边境贸易再次开通。

  据丹东地方志载,1959年至1970年,中朝共签订九个年度《合同书》,六份《协议》《补充协议》等,进行九次贸易结算和一次补充结算,并有多次合同外的贸易往来。

  双边的贸易往来由于文革再度搁浅,1970年7月,“双方结清最后余额,9月30日前由中方最后一次交货以后,边境贸易中断。”直到1981年9月,国务院批准辽宁省恢复同朝鲜平安北道之间的边境易货贸易。1982年,搁浅12年的中朝边贸会谈重启。第一单生意是中国用150吨食用油换取210吨明太鱼。此后的大部分生意都是中方用油交换朝方的海产品。

  上世纪90年代,中朝边贸再次红火,李良兵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边贸生意。有时一个月要过江十几趟。

  李良兵现在江边开着一家茶馆,很少去江对岸,茶馆里挂满了字画,他喜欢泡一壶普洱茶,等生意上门。

  “私底下的贸易几乎每晚都会发生,打开窗户就能看对面电筒传过来的信号。”李良兵说,朝鲜的商社一般什么都做,但各有所长,如部队的商社多做钢铁、矿产;绫罗岛商社的长项是海产品等。通常中方先把货发过去,只需报关、边检,手续比其他国际贸易简化很多。

  “大部分走海关,有些产品有配额限制,如粮食,买不够就只好走民间。也有一些中方贸易商为躲关税而走私。”据李良兵介绍,在丹东,许多边贸商往往走公也走私。

  李良兵一直认为,他“下海”的那个年代是最好的年代,“1990年代,带有计划色彩的官方易货开始减少,民间贸易渐渐变成中朝边贸的主体。”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贸易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992年国务院下发国发33号文件,鼓励与周边国家,包括苏联东欧等国发展经贸关系,同时在易货前贸易的税收方面给予优惠。

  “原先国家在粮食燃油方面是限制的,不仅限制企业的经营资格,还进行许可证管理。33号文对这些放得特别宽,包括许可证等都取消了。”该人士说,丹东对朝贸易得到了发展。

  与李良兵同时代“下海”的还有高新力。高新力是原丹东市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员工。上世纪90年代,高大学毕业后成了该公司的业务员。

  “最开始的时候,做买卖的人都在海关等,等韩鲜的班车过来,货也不固定,可能带了一斤两斤海参,也可能是废机器上拆下来的零部件。”高新力说。

  如高新力所言,1995年前后成为对朝边贸“暴利期”。一来有进出口权的企业不多,二来那时朝鲜人对中国国内市场还不了解,“大多数商品都是成倍的利润,甚至有时1斤面粉能换回1斤铜。”李良兵说。

  前述贸易人士说,到1996年,国务院再次下发(1996)2号文件,对包括朝鲜、蒙古、越南等周边国家,统一边境贸易政策。

  “新文件再次重申许可证、经营资格等管理,与33号文件相比,政策又开始收紧了。”该人士说。

  1996年的文件对丹东贸易或多或少产生影响。有些东西,比如大米、玉米、成品油等开始实行配额限制。“这对朝鲜有影响,对咱们也有影响。”

  “刚开始做业务员的时候,一天能跑两三趟。”在朝鲜,高新力受到外宾一样的待遇,吃住都远远高于当地水平,后来情况逐渐改变,每次都要自备一堆食品。高的实际感受,也侧面映照了1996年之后的形势。

  丹东市外经贸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处长介绍,从2001年以来,中朝两国贸易总体呈增长趋势。(双边贸易额由2001年的7.4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1.24亿美元)

  该处长每年都会应邀参加平壤举行的国际商品博览会,每次去之前,他都会在丹东买些酒、方便面和苹果带过去,活动结束后,吃不完的就送给对方接待人员或宾馆服务员。

[责任编辑:孙金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