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一场大范围会谈刚刚落幕,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发言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马朝旭便在第一时间向媒体披露了会谈内容。“坦诚”、“深入”,成为总结对话首日成果的关键词。
■焦点一:
人民币汇率“国内因素”是主导
“国际因素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小于国内因素。”央行行长周小川昨日(24日)会议间隙向媒体明确表示,中国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因素才是主导货币政策的更重要一环。周小川的表态也再次向美方表明了中方在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上的自主立场。
记者:从首日战略经济对话情况来看,美方并非如之前所预测的对人民币汇率过多施压,是什么使其改变了策略?人民币汇率近期的走势又将会如何发展?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美问题专家):从此次中美战略对话来看,美方由于急于实现奥巴马政府所提出的五年内出口翻番的战略目标,对中方的“诉求”较多,主要集中在能源合作、加入中国政府采购、敦促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三个方面。因此,汇率问题也自然而然地被“排”到了后面。
中金公司研究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单一因素不太可能促成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而当未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回归长期可持续水平时,人民币升值可能性将显著增加。
■焦点二: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有望松动
美方昨日(24日)表示,已对现行的出口管制体制重新进行评估。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坦承,形成于冷战时期的这一体制已难以适应21世纪的发展,需要进行改革。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随即作出回应:“希望这种表态不是光打雷不下雨,也希望不是下小雨,不是取消几个项目,而是整体上取消歧视性的对中国单一的出口管制。”
记者:此次美方是否会“动真格”开放高新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又是否能够从中获益?
梅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从美国自身来看,为了加大对华出口力度,自然不得不在一些领域放松出口管制。但是,我们也不能对美方开放管制领域期望过大,美国认为最“敏感”的核心技术依然会保持严格管制,我国还是应将“自力更生”放在首位。
钟青(北京WTO事务中心副主任):按照美方的说法,目前95%的产品目录属于“对外开放”,另有5%需要出口许可证。其中美国目前正在考虑放宽管制的产品主要包括民用飞机、半导体、光学纤维、采矿设备、钻孔设备、节能建筑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从目前来看,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可能是最容易实现的。
■焦点三:
市场经济地位未达共识
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翘首以盼多时的市场经济地位,美方并未在昨日(24日)的会谈中予以“松口”。与会人士表示,中美双方将会于今年晚些时候在美国召开的另一个重要会议上继续讨论。
记者:美国迟迟不肯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主要是出于什么目的?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是否会继续成为中美今后对话的重点?
钟青:美方未能在此次对话中允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意外。市场经济地位一直是美国在反倾销诉讼中钳制中国出口的一张“王牌”,随着近两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诉讼案件日益增多,美国自然不会轻易出手这张牌。
我国在近2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是在美方频频进行反倾销的家电、服装、鞋类等领域,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可以说,在客观上已经符合了美国认定“市场经济”国家的相关国内法,而美国始终不肯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实质上就是把“地位”当作“筹码”,争取更大的贸易利益。
梅新育:不必为解决市场经济地位而付出过大的代价,如果美国将这一问题作为谈判的“筹码”,我们不去管它或许更好些。而且,“市场经济地位”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出口中的所有问题。近年来,美国对中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日益花样翻新,除反倾销之外,反补贴、特别保障措施也时常发生,如涉及金额达20亿美元的“轮胎特保案”便是其中之一,针对这些贸易救济措施,即使拥有“市场经济地位”也无济于事。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