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40小时生死大营救--来自玉树地震灾区的报告

2011年06月03日 22:09:13  来源:新华社
字号:    

  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雪山颔首,江河低泣!玉树,十万火急!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新华视点”记者从北京、西宁、兰州等地赶到玉树县政府所在地结古镇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道路断绝、瓦砾遍地、上万人死伤、九成以上房屋被毁、近十万群众无家可归--唐蕃古道上的明珠毁于一旦。

  截至记者发稿时,距地震发生已40小时--与时间赛跑,救援正全力推进;与死神竞速,爱心从八方汇聚……

  自救、互助:废墟上燃起生命之火

  天灾降临后,邻里互助,友爱相帮,各族群众奋勇自救,生命之火在废墟上跳动。

  14日清晨,剧烈的摇晃让玉树藏族自治州委的干部卓华夏从梦中惊醒。跑出家门,卓华夏看到隔壁的院墙倒了,有人被埋在下面。卓华夏忙和邻居一起,用铁锹挖、用手刨。15分钟后,邻居家的一男一女终于被他们从瓦砾堆里救了出来。

  地震发生后,灾民们积极展开生产自救,从废墟中救出了一名名群众。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新建路居民区一处倒塌的民房前,记者看到,6名经历过汶川地震的四川彭州籍民工有的用铁锹挖,有的用双手刨,营救着被埋在废墟下的8名素昧平生的群众。在地震中,这个原本一人高的土木房变成了一堆被人踩在脚底的瓦砾,衣被、糖果散落在废墟之中。

  这批特殊的救援者本是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修建囊谦中学的施工队民工,刚来到青海5天。一听说玉树地震,他们带着自己的铁锹,凑了550元租车费,毅然跳上了一辆柴油三轮“蹦蹦车”,历经7个小时长途跋涉,赶往结古镇。

  “我们已在这挖出了4具遗体。”救援者杨仕成告诉记者,“很痛心。我们都经历过汶川地震,能够感受灾区人民的痛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嘛!”

  民房前,青海省正平路桥公司工作人员李虎业正在与其他同事一起参与救援。他们本来在修建结古镇至巴塘的高速公路,地震消息一传来,他们立即停下工程,出动200余人,开着挖载机、吊车前去救灾。截至记者发稿时,他们已找到并救出了十多名生还者。

  15日,记者又来到拉西科镇。一家不知名的商店在地震中化为一堆瓦砾。一群僧侣正弯腰奋力扒开坍塌的土石块,营救被掩埋的群众。“地震发生后,大家心里都很着急。”僧侣丹珠边挖边对记者说,“玉树是我们的家乡,受灾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丹珠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他们分作两路,一路于当晚5点多到达,另一路于当晚10点多到达。“我们一共来了200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努力到底。”

  驰援:爱的洪流向这里汇聚

  玉树地震发生后,北京、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重庆、成都等地的多支专业救援队伍火速向灾区集结。其余各支地震救援队也于15日晚些时候到达。截至15日16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已动用兵力6390人投入救援。

  在相邻的甘肃省,当地组织了甘肃省应急救援总队前往救援,第一批队伍于14日下午赶赴灾区。从兰州前往玉树有1000多公里,甘肃救援总队彻夜赶路,司机轮班开车,队员吃喝都在车上。

  沿途,搭载着来自全国各地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的车辆首尾相接,急速向西,闪烁的车灯划破了寒冷的黑夜。

  西宁到玉树的部分路段正在修路,车辆十分颠簸,一些路段还飘起了雪花,车窗上的水汽结成了冰甲,冰刮也刮不掉。水和火腿肠冻得冰冷,队员们不得不将其放在怀里,焐热再吃。青海省开辟了救援绿色通道,每到岔路口都有交警在寒夜值守、指路,一些饭馆还挂出免费提供热水的牌子。

  15日傍晚,星夜兼程奔走800多公里的成都特警先遣队50人率先抵达玉树县结古镇。在青康加油站附近,当队员们得知当地受灾群众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缺少食品后,立即将随身携带的剩余口粮8箱方便面、6箱矿泉水全部送给了受灾群众。受灾藏族同胞多吉双手捧着方便面感动不已,他说:“现在主要是缺水、缺吃,太感谢你们了!感谢党和政府!”

  在救援人员从四面八方向玉树集结的同时,铁路大动脉上,滚滚洪流将各种物资运往灾区。15日傍晚,全国第一趟救灾专列,披着余晖缓缓驶入西宁站。列车停靠装卸台,6辆大卡车立马停靠车厢,等待装卸。40名装卸工跳上大卡车,打开列车车厢,将一包包救灾物资扛了出来。

  大卡车司机李师傅说,货物装载完毕后,他们将立即赶往灾区,将救灾物资送到灾区最需要的地方。“电视上那里的孩子满面血迹,实在让人痛心!”李师傅跳上车厢投入到装卸队伍中。

  高原寒、行路难:救援队勇闯生命禁区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高寒缺氧成为横亘于各路救援队面前的一座大山。

  15日清晨,记者在玉树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救援现场看到,由于在高寒缺氧的地方连续作战,不少救援队员体力消耗过大,甚至连搜救犬也因为高原反应有时不能工作。即便如此,搜救工作仍没有片刻停顿。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告诉记者,当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是目前救援工作遇到的一大问题。

  在结古镇民族宾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救援现场,记者看到,救援人员在一次次余震威胁中不断爬上废墟,敲击着水泥板,并向废墟中喊话。记者在现场仅20分钟,便遭遇了两次余震。3个小时后,救援人员成功救出两名幸存者。

  “以往的救援任务通常都是在低海拔地区进行,这次队员们从低海拔地区经过长途跋涉后来到玉树,遇到缺氧问题,有的队员走路时都会气喘。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开展高强度的搜救工作,难度可想而知。”黄建发说,“此外,玉树温差较大,夜晚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这样的低温环境体力消耗很大。”

  黄建发说,另一个困难在于,物资供应暂时不足。由于在高原地区机场不能加油,飞机必须储备回程汽油等各种原因,救援队同机携带的食品等物资并不充足。

  “尽管困难重重,但救援人员不会放弃每一个幸存者!”黄建发说。

  在玉树,到处可见来自四面八方、来自军队和地方的一支支救援队伍,他们的足迹踏遍了这片高原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永不言弃的触角伸向每一个同胞的生命。

  1名、6名、41名……中国地震局值班员手中的统计表上,获救人员数量在不断攀升,截至15日傍晚,已有1045名被压埋群众获救,4910名伤病员得到救治。

  爱的洪流逼退了死神的脚步!

  与时间赛跑,让生命延续

  强震之后,时间就是生命!

  15日13时,解放军第四医院抗震医疗队野战医院里,在废墟中掩埋了29个小时陷入昏迷的藏族小姑娘才让拉毛惊醒了。双眼蒙着纱布的才让拉毛一把抓住为她输液的护士长宋海燕的手,哭喊着“妈妈,妈妈”!“哎,哎,妈妈在呢!”宋海燕怔了一下,红着眼连连应答。小姑娘平静了下来,经过一个小时多紧张施救,才让拉毛脱离了危险。当宋海燕抱着她送给母亲时,母亲一把抱住女儿痛哭失声。

  当日,青海陆军预备役步兵旅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结古镇广场巡诊时,发现一名妇女即将生产。“我们发现这名孕妇的羊水穿了,要在街上生孩子。我们立即用担架把她抬了回来。”院长杨林说。这名产妇叫博拉,地震后与丈夫露宿街头。

  “这名孕妇在地震中受到惊吓,没有宫缩,生产很困难。”杨林说。由于缺少妇产科医生以及设备、药品杨林派出医护人员四处寻找其他医疗队求援。

  这顶小小的帐篷里聚集了多个医疗队的妇产科医生。

  16时28分,帐篷内终于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是个小男孩,母子平安!”这时,人群中响起了掌声。由于没有给孩子准备衣服,护士用纱布把小宝宝包了起来。

  当这个用洁白纱布包裹着的小生命被抱出帐篷时,孩子的爸爸查多脸上露出的喜悦的笑容,“我太高兴了!谢谢医生!”博拉也在产床上露出了笑容,向周围的人们竖起了大拇指。医生们来不及拭去额上的汗珠,挂着满脸的欣慰继续去接治新的伤员……

  生命在这里延续,希望在这里生长……

  由于环境恶劣,条件简陋,一些重伤员被迅速转运到附近省份救治。15日17时,17名伤员被转运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这批伤员大多数均为藏族,伤情较为严重。考虑到玉树是藏族同胞聚居区,伤员中不少人是藏族,华西医院专门组织了一批懂藏汉双语的学生志愿者前来做翻译。

  志愿者修洛措的老家在距离玉树仅100公里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接到通知后,她早早地守候在急诊楼外。“我的父亲正在玉树灾区前线参与救援,我在成都也要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修洛措说。

  几位来自甘孜州的藏族同胞也自发赶到医院。42岁的根桑曲扎告诉记者:“我们几位朋友是到成都办事的。听说这里要接收伤员,我们就过来帮忙了。”

  只要有生的希望,我们都不会放弃。40个小时的生死大营救,把浓浓的爱心洒遍玉树每一寸土地。

 

专题: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强震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