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 孙洪磊 徐宜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论述,让部分长期从事中药事业的代表委员十分兴奋。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说,目前我国中药产业缺少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产业结构不合理,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亟待“政策良方”。
张伯礼说,十多年来,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绩,中药工业产值不断攀升,在实施中药现代化过程中,我国逐步培育和形成了大中药产业。据国家中药主管部门统计,1995年中药工业产值只有179亿元,2009年底产值达2000亿元,占我国8666亿元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22%,成为我国医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药及相关产业市场的合计规模达7000亿元,并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我国大中药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张伯礼说,目前我国的大中药产业刚刚形成,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存在盲目发展的情况。区域规划总体结构和内容趋同,目标空泛,实际工作的可行性不强,导致我国中药及相关产业重复建设现象突出。而各地政府在重视程度、相关政策、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不平衡。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葵花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兼党委书记关彦斌说,我国的中药基础研究薄弱,创新品种少,而且企业规模小、产品多,科技支撑亟待加强。如目前我国共有中成药品种5000多种,绝大多数仍是传统配方、传统剂型,科技含量很低。中药的配方和加工技术成为全世界的免费大餐,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没有竞争优势。
张伯礼建议,国家应为中药产业开出“政策良方”,进一步提升中药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建设现代大中药产业体系。如优化大中药产业发展环境,在大中药产业立项、审批、资质准入、质量标注、物价税收、市场流通及监管等各方面建立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尽快组织制订“2010-2020年中国中药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纲要”。国家相关部委应考虑设立“大中药产业专项资金”,继续加大对中药产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并在科技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工程中心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适当向中药产业倾斜。
代表们还建议,国家应倡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由政府部门、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融投资机构共同组成的“大中药产业产学研联盟”,探索建立在市场机制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帮助企业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中药国际化步伐。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