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 周玮)立春之日,文化部公布了今年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安排。送戏下乡、庙会社火、展览演出……好戏连台,目不暇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文化部门集思广益、让“年味”越来越“浓”。
各地举办丰富活动迎虎年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介绍,春节期间各地将主要开展五项文化活动。
一是各级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室)、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单位,节日期间照常开放,扩大免费或优惠开放的项目、内容及时间,举办与春节、元宵节相关的展览、演出、论坛、讲座,增强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和群众参与性。
二是深入开展文化下乡,动员和鼓励文化单位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节日期间下乡,为农民送戏、送书、送文化科技知识,同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节日期间也要整合开发戏曲、音乐、图书等文化艺术资源,通过互联网、卫星传输等渠道提供给基层群众,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三是选取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龙舞、狮舞、抬阁、秧歌、高跷等群众性项目,组织开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富有传统韵味的各种灯会、庙会、花会、社火、踩街、游园会、焰火晚会等民俗活动。
四是利用春联、灯笼、福字、中国结、年画、剪纸、窗花、烟花爆竹等节日物品,通过在公共场所悬挂装饰、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制作等方式,增强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喜庆祝福、兴旺发达的浓厚节庆气氛。
五是组织和倡导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尤其是适合展示、参与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的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开展参与春节、元宵节期间的文化活动,增添活动魅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马文辉说,目前了解到的已经筹划和组织的文化活动已经很多。如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间花会秧歌,湖北武汉“迎春舞龙大赛暨锣鼓比赛”,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元宵灯会”,重庆“中华铜梁灯会”,贵州遵义“虎年新春群众文化大巡游”,甘肃张掖“黄河灯阵”等。
国家最高美术殿堂里的“年味”
虎年新春中国年画大展,将于2月8日下午3点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春节期间,在国家最高美术殿堂举办中国年画大展具有特殊意义。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说,年画是祈福纳祥的中国文化观念的形象体现,这次由304件传统年画和新年画精品组成的大型展览,既反映了中国年画从传统形态向新的时代形态发展的进程,又为节日增添喜庆、祥和的色彩。
据介绍,与以往相比,这次年画大展具有几个特点:
规模宏大——10个展厅,3310平方米的面积,展出304件作品。
地区广泛——展出的传统木版年画几乎囊括所有著名年画的作品,涉及地区包括河北武强、四川绵竹、河南朱仙镇等。
年代跨度大——展出的传统木版年画中有清代道光年的作品,而最近的新年画作品是2003年的作品。
名家荟萃——新年画作品当中有著名画家李可染、李琦、张仃等的优秀作品。
展示方式新颖别致——并非将作品直接挂到墙上,而是围绕主题以新颖的设计手段,营造祥和、喜庆的年俗文化氛围。
动静结合——邀请著名年画产地的山东潍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殿英和张运祥父子来到美术馆现场刻印木版年画,表演时间是2月8日至11日,2月14日至16日。
少数民族民间艺人9台“非遗”演出闹元宵
从正月十四开始到3月30日,将有2000多名少数民族民间艺人来到京城,呈献9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介绍,这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的少数民族有20个,共9场演出,120至130个节目。第一场“北国风光”,主要是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组成的一个综合场。第二场是青海的“高原奇葩”,以花儿串场。第三场是四川专场“巴蜀羌魂”,主要表现羌族文化。第四场是贵州组织的“侗族大歌”,描绘了洋溢在苗岭侗乡之间的民俗风情。第五场是内蒙古自治区组织的“草原之夜”,主要是民歌、呼麦等。第六场是湖南专场“湘江风情”。第七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的专场“丹桂飘香”。第八场是西藏自治区组织的专场“多彩哈达”。第九场是“灿烂中华”,由重庆、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甘肃、宁夏、西藏等有关省区市组织。
在所有参加演出的节目中,八成以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张庆善说:“这些演员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民间的艺人、基层的普通百姓和农民,他们表演的特点就是原汁原味,带着浓郁的家乡风情。虽然他们的表演可能不像专业演员那样精致,但是他们那种乡土的味道更有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