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记者 张辛欣)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第六次会议19日在京召开,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会上表示,我国将大力推进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全面提高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理解和预测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话语权。
“如果说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那么观测则是基础的基础。”郑国光说,“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话语权不多,与我们的观测系统相对不强有很大关系。”
他表示,我国气候观测系统还存在着部门分散、观测仪器精度不够,关键区、敏感区观测站网布局不足等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对观测系统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
自2007年《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发布以来,我国观测自动化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全国241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全部建成自动气象站,实现了主要气象要素的自动化观测。同时,针对西部无人区及东南海域的资料稀疏区,我国建设了302个无人自动站、海岛站以及浮标站,提高了资料获取能力。此外,我国还进一步拓展专业气象服务领域,建立了二氧化碳、甲烷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加强了温室气体检测能力。
郑国光表示,在新的一年中,要深刻把握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营造一个推进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建设的良好环境,加快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体实力雄厚的中国气候观测系统。
据了解,“全球气候观测系统计划”是由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92年共同发起的,该计划主要通过制定发展计划、提供技术帮助和政策指导等手段,在各种国际观测计划和各国观测系统之间建立起协调机制。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是我国参加“全球气候观测系统计划”有关活动的国家级议事协调机构。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