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河南安阳百名硕博士公务员录用通知被拖延9个月

2011年06月03日 22:10:26  来源:
字号:    

  12月10日17时31分,一个时长为51秒的电话让于音(化名)结束了9个月的等待。电话是河南省安阳市人事局打来的,通知她关于“兴豫之光”行动计划科技副县(乡)长应聘的事宜。

 

  电话里,一个男声例行公事:“13号报到,14号体检,逾期作废。”去年9月18日,81名硕士和24名博士报名应聘该项计划在安阳的职位。今年1月14日,他们通过面试,并于2月下旬接受了政审。但此后,录用状况一直杳无音信。

  接到电话时,女硕士于音正提着一网兜青菜,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里摇摇摆摆。“什么!这是真的么?”车里人声嘈杂,她捂住耳朵,对着手机大喊。

  困窘的等待

  于音和她的伙伴们没想到,“结果来得如此之突然”。10日17时刚过,距她接到电话通知仅半小时之前,于音还对记者声称:“我们已经习惯了等待,不管再等上多久!”

  小聚成了这些应聘者的精神支柱。拥挤的咖啡馆卡座,几份铅字材料散在桌上,于音和其他几个应聘者寒暄一阵,继而陷入一片沉寂。

  “兴豫之光”行动计划是2008年河南省的一项重要措施,由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联合印发红头文件加以落实。该计划招聘硕士和博士,目的是选配125名科技副县长,负责本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的咨询论证,及1790名科技副乡长,负责本乡(镇)的咨询论证。

  “兴豫之光”覆盖了河南省18个地级市,此后个别地区因“该计划不适合本地区规划”而予以取消。目前,除安阳市之外,“兴豫之光”的应聘者在其他推行了该计划的地区均已按部就班,进入工作状态。

  这个信息让安阳市的应聘者们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他们强调,安阳市于今年1月14日举行的面试,堪称“严肃而规范”。其后,安阳市人事局网页对这105名应聘者的成绩进行了公示。2月,安阳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出动了9个考核组,分赴北京、湖南、广东等地对应聘者进行相关考核。

  “请给我们一个答复,拒绝还是接受。”百余名硕博士处于苦恼中。

  应聘者老王甚至称自己“每天都处于崩溃的边缘”。他曾是一名中学教师,获得过高级职称。几年前,他选择辞职考研,希望“当上公务员,有一个更为稳定、体面的前途”。“兴豫之光”的选拔,为他提供了这样的机遇。

  然而愿望达成似乎遥遥无期。如今的“家庭主夫”每个月为这些数字犯愁,“水电费200元、房贷700元、暖气费80元”。最让他头疼的是,孩子的幼儿园学费,“一年就要7000元”。

  “我还活得下去,但我不想被人笑话。”于音激烈地澄清。她在公开场合总是坚称,这帮研究生大多有过工作经历,学历高,找到其他工作并不困难。自己只是感觉“被愚弄了”,因此希望政府提供一个明确的答复。在她看来,“失业简直是一个侮辱”。

  但她在私下会承认,“其他工作的选择余地并不大”。她已经30岁了。9个月前,她放弃了落户大城市的机会,回到安阳,等待这个公务员职位。“投身仕途”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然而大半年过去,她依然待业家中。这个自尊心极强的女子,最害怕邻里询问:“你那工作怎么样了,报到了没?”

  应聘者们意识到,必须为自己的利益作一下争取。他们成立了一个交换信息的QQ群,叫做“安阳市科技副县(乡)长”。这是一个热闹的群,成员达到102人,发言人数每分钟至少有7个。一个化名为“彰化莎”的硕士给记者发来求助信,之后再未现身。同时,还有一些人匿名在人民网、河南党建网等论坛中发表了求助帖。

  对36岁的女硕士成莉(化名)来说,主管招聘工作的安阳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成了她的“老熟人”。她往往习惯性地拨通那几个烂熟于胸的号码,询问进展情况,直至对方不耐烦地挂断电话。

  她称自己的日子“很不好过”。她曾当过企业白领,如今“年龄太大”成为她寻找其他工作的致命伤。尽管她始终拒绝承认,辞职考研、再次应聘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每天早晨她骑上自行车,穿过黑压压的上班人群,送9岁的孩子去上学,“心里总是空荡荡的”。她甚至感觉到,邻里大妈在大声嘲笑:“这么好强,还失业呢!”

  12月3日,这些“等待中的”应聘者在天涯论坛发表了一篇帖子,名为《河南安阳百余硕博研究生求助省委书记的公开信》。信里声称,他们曾带着集体签名信,找到主管本次招聘工作的安阳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反映情况,对方的回复是,“目前没有进展,主要领导不提这个事情,我们也不便过问”。

  刘小攀是唯一一个以实名接受采访的应聘者。这个29岁的硕士把应聘者们的活动定义为“维权”。他戏称,大家小心翼翼,和地下特务组织一样,实行网络“单线联系”。他不大愿意承认的是,真正做事的人其实不多,这个群体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一盘散沙”。

  “维权行动”开始后,QQ群“安阳市科技副县(乡)长”一度处于喧闹状态。讨论大多关于“方式方法”问题,不少人建议,利用媒体给政府施加压力,以获得这份“前途无量的工作”。尽管,大部分人拒绝向媒体透露他们的真实姓名。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要闻 时政新闻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