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皇粮不征税,服务转型勿缺位
——战斗在最基层的村支书群体困境新调查(中篇)
无税时代,乡村党群关系出现疏离冷漠
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中,听到一些村支书用顺口溜形容现在农村的党群、干群关系和部分百姓对待村干部的态度。湖南一位村支书说:“无病无灾不靠你,有吃有住不求你,出了问题就告你。”河南一位村支书说:“走南闯北不理你,手里有钱不甩你,遇到事情他找你,事办不成他骂你,心里生气他告你。”
在陕西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村支书王华明的记忆里,前些年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工作被戏称为“催粮要款、刮宫流产”,五爱村每年的税费就要3万元,村干部要忙活大半年。这几年不收公粮、不收农业税了,很多人认为村干部已经可有可无,认为村级党组织作用不大。
陕西武功县武功镇上营村村支书陈富民说:“现在的农村社会跟过去大不一样了。村民各挣各的钱,各过各的日子,生产、生活基本不再依靠村集体,干群党群关系自然就远了,许多村民并不关心村支书是谁。”
采访中,许多村支书都表达了同样的感受:现在的村支部、村支书与村民的关系已不像以前那样紧密,而是若即若离,甚至冷漠疏离。这源自改革开放30多年间,农村经济社会相继出现的三大变迁,即土地承包、外出打工、取消农业税。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伴随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一些地方的干群双方离心力日益加大。农村税费改革以前,除了抓计划生育,村两委与广大农户间能够形成的主要经济关系也就是三提五统、催粮派款了,干群关系也因农民负担加重、干部作风粗暴而在税费改革前一度趋近燃点。
税费改革以后,这一对紧张关系被陆续跟进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断稀释。尤其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乡村两级不再向农民“伸手”,国家转而建立面向农村的转移支付体制,使农民与基层组织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基层进入无税时代后,由于经济联系被切断,乡镇政府与村级基层组织也由以前的管理关系转为指导关系,农村公益事业和重大事项的决策由原来的行政命令转而依靠村里“一事一议”来完成。天津、湖北、湖南等地的村支书说,催粮催款在以往是乡村两级干部首要的工作任务,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公共权力”,“只要支书一声吼,群众都得跟着走”。现如今乡村干部的角色由“催征员”变为“服务员”,乡村干部的权力被削弱,工作手段也相对弱化,“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
[责任编辑:焦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