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和平利用南极永不过时”

2011年06月03日 22:11:01  来源:新华社
字号: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 历史铭记着这一天——1984年10月15日,中国首个南极考察队出发前夕,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亲自挥毫,为考察队写下“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题词。

  2009年10月15日,时值中国南极考察25周年之际,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正是这一光辉题词,指引着中国南极考察走过25年的非凡历程,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极地考察工作者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中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如何发展,和平利用南极的口号永不过时。

  “一船三站”格局基本形成

  梳理25年来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发展脉络,陈连增指出,中国的极地考察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酝酿于60年代,起步于80年代,全面开展于90年代。

  1983年,中国正式加入《南极条约》,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1984年10月,中国首支南极考察队组成,开启了对南极科学探索的远征。1985年2月,中国在南极建立了首个考察基地——长城站。1989年2月,中国又在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成第二个考察基地——中山站。2009年1月27日,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建成,标志着中国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出关键一步,实现了中国从南极大陆边缘向腹地挺进的历史性跨越。

  经过25年的发展,中国已基本形成以“雪龙”号科考船和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一船三站”为平台的总格局,成功组织了25次南极科学考察,累计近4000人次进入南极地区。“南极的风霜雪雨、严酷冰情以及高寒缺氧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中国南极考察队经受了冰雪的洗礼,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专业化考察队伍,这是中国南极考察最宝贵的财富。”陈连增说。

  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陈连增说,经过25年战风斗雪、艰苦卓绝的实地科学考察,中国的南极科考工作者获得了大批极其宝贵的数据、资料和样品,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其中,在地质研究方面,通过对泛非构造运动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东南极地壳演化的认识。同时,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考察队采集了近1万块南极陨石标本,使中国南极陨石拥有量跃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科学家还初步完成了中山站至冰穹A地区冰川学基本观测剖面的观测,为中国开展南极内陆冰盖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开拓了埃默里冰架与海洋相互作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使冰川学研究更广泛地与国际前沿研究结合起来。

  此外,在生态学、冰川学、南极近现代环境演化、日地空间环境、南大洋考察、气候、地震观测等研究领域,中国科学家也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南极这个冰雪世界的认识。

  “但在我看来,25年来中国在极地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大的成果还不够,”陈连增坦率地说,“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科学家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与我们的综合国力直接相关。”

  他认为,过去由于中国国力较弱,国家没有对极地科研投入太多资金,导致科研人员往往依靠申请基金项目或是仅凭个人兴趣,带着各自的课题前往南极,因此难以形成撼动国际极地研究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现在从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后勤支撑平台来看,已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因此,这是我们今后要加强的工作。”他说。

  力求“软”“硬”实力双突破

  谈及中国未来的极地发展战略,陈连增指出,国家海洋局目前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明确极地考察的国家目标,这一目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进一步加深对南北极的认识,尤其是南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资源状况等;二是进一步强化中国在南北极的实质性存在,进行综合性的科学考察活动;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极地事务,确立中国在南北极事务中的战略地位。

  陈连增透露,为实现上述目标,国家海洋局将同时从“软实力”与“硬实力”上寻求突破。在“软实力”方面,通过设立极地考察领域的重大专项,切实提高中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水平,围绕重大科研问题,由国家统一部署和投入,整合国内的科学家进行研究,争取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在“硬实力”方面,也将多措并举。陈连增表示,为进一步增强极地考察的后勤保障能力,国务院目前已批复同意我国自主建造一艘极地破冰船。此外,破冰船的码头基地建设也将加紧进行,仓库、培训基地等配套设施的建成,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具有独立极地考察基地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中国还将在南极考察站配备一架固定翼飞机,以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保障能力。

  中国自购的一架能一次性吊装5吨重物的卡莫夫直升机(Ka-32)日前也正式入列中国极地考察。“这标志着极地考察卸运物资将逐步向传统的冰上卸货和手拉肩扛式建站告别,最大限度地降低科研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风险,也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陈连增说。

  “和平利用南极永不过时”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主权归属的陆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尽管《南极条约》暂时冻结了相关国家对南极的领土主张,但围绕南极领土与资源权属的明争暗斗一刻都没有停止。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口号是否依然适用?

  陈连增对此的回应斩钉截铁:“和平利用南极永不过时,只要《南极条约》存在一天,我们‘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大旗就要高举一天,因为《南极条约》的宗旨就是和平利用南极,禁止军事活动。”

  “我们希望南极是被和平利用的。在未来,人类能以和平的方式利用南极,这将是人类共同的福音。”他说。

  陈连增指出,在南极事务问题上,中国的发言权正随着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壮大与日俱增,尤其是昆仑站的建立,更让中国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昆仑站是目前南极洲海拔4000米以上的唯一的科学考察站,陈连增表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合作,利用昆仑站这一平台开展极地科学研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愿为人类探索南北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