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育种助力中国橡胶树持续“北上”
中新网海南儋州11月25日(记者 王晓斌)记者近日探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简称“中国热科院”)国家橡胶树育种中心了解到,中国科研人员已成功将橡胶树种植区域向北推进至北纬25.12度,使橡胶种植范围再次向北拓展。这一成果不仅为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开拓了新空间,也为全球橡胶树抗寒育种提供了重要经验。
国家橡胶树育种中心位于海南儋州。中心构建了全国品种选育示范协作网,在海南、广东和云南已建立橡胶树新品种试验示范区5000余亩,培育抗风、抗寒、高产、速生等育种中间材料200余份,育成并登记了一批橡胶树抗逆高产品种。
“国际上公认的橡胶树适宜种植区域是在南纬10度到北纬15度之间。”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源源介绍,1982年,《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表明中国已掌握一整套适合中国华南地区自然条件的橡胶生产技术。在此基础上,经过持续攻关,如今已将种植北界推进到北纬25.12度。
由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牵头完成的“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培育及其应用”,育成耐寒抗风高产品种8个。其中,“热研917”等3个抗风高产品种,推动中国中重风害植胶区实现高产植胶;“热研879”超高产品种,是当前世界单产最高的品种;“云研77-4”等4个耐寒高产品种,使橡胶种植区北缘扩大到北纬25.12度。相关成果,在今年荣获了2023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从24度到25度,看似只有一度的进步,但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人力物力是难以计数的。”张源源说,橡胶育种是一场“接力马拉松”──亲本杂交后的子代,要经过苗圃初筛、无性系再筛选、区域适应性试验等阶段,通常这个周期长达41年,目前经过对育种程序的优化,已经缩短到31年甚至27年。
在中国橡胶树育种领域,“抗逆”是核心关键词之一。张源源解释说,逆境分为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前者包括病虫害,后者则包括风害和寒害。“因为地理环境的现实,培育抗寒、抗风品种是保证我国产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寒流和台风灾害虽然不是每年都有,但一旦发生,对产业造成的损失巨大。”
如何让源自南美洲热带雨林的橡胶树抗寒?张源源告诉记者,“当前的橡胶抗寒育种,并不是我们赋予橡胶树抗寒的能力,而是在千千万万份材料中,筛选出既能保障产量又具备抗寒特性的优良品种。”
在保存有数千份橡胶树种质资源的国家橡胶树种质资源圃,记者看到具有“抗逆”潜力的育种材料被筛选出来后,在人工气候室接受3到5摄氏度的低温考验。通过考验的材料,会被种植到云南等地的抗寒前哨点的大田里,再接受自然寒流的检验。
“抗逆”育种科研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张源源说,目前,中国培育的抗寒品种已成为印度等国家进行抗寒育种研究的对照品种。同时,高产品种如“热研73397”等,已经随着中国企业走入东南亚,并通过国际间的品种交换推广到其他国家。
十多年前入职中国热科院的张源源,和同事接手了前辈们的育种项目,至今仍在继续这项工作。目前,他正在进行橡胶多倍体育种研究。与此同时,分子育种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在积极推进,这些新的育种手段有望进一步提高选育效率,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进程。
“橡胶育种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张源源说,“我们要把前辈们的成果继续往前推进,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