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来了新村民:乡村建设要情怀更要坚守
编者按:
村庄中,汗水滴下种子发芽
远山里,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壮
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
第三季《你好!新村民》
记录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
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千年瓷都,隐一桃源。山路九曲,方见其形。
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的北安村曹家畈,四面环山,竹海葱茏,宛若一处“世外桃源”。
村口溪流绕村而过,顺溪而上,稻谷青青。远处,炊烟袅袅,群山如黛,向着炊烟的方向前行,走进一间土坯房,一位束发、系着围裙的青年男子正在窑前忙碌着……
他叫盛巧荣,是北安村曹家畈的守护人,景德镇市郎红釉瓷器非遗传承人,也是流转曹家畈500亩土地的青年创业者。
这样的一个年轻人,究竟和这个只有30户人家、120多位村民的小山村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进村钓鱼 反被“钓”进村里
1988年,盛巧荣出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一个小山村,家里排行老三。作为农民的儿子,盛巧荣从小就懂事好学,2009年,他进入景德镇陶瓷大学陶艺专业学习,从此开始了自己与陶瓷的不解之缘。
入学时,盛巧荣敏锐地发现大学新生报到需要各种生活用品,他便在大学门口摆摊卖起瓷碗和瓷杯,两个月挣了5000多元,这也是他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入学后,他沉浸在图书馆数月,刻苦学习陶瓷技艺。2009年年底,盛巧荣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80平方米的店铺售卖陶瓷。就这样,他学习的同时兼顾店铺,一边提升陶瓷技艺,一边挣钱养活自己。
店铺生意越来越好,盛巧荣决心大干一场。2012年初,临近毕业之际,盛巧荣在三宝国际陶艺村租下工作室,独立门户成为专职陶艺工作者。
“有个卖多肉的大客户包窑一包就是3年,一开窑就发货过去,这样我每个月纯利润就有15万元以上。生计不成问题,我就想着去实现心中的“诗和远方”。”盛巧荣笑着说。
2014年,盛巧荣和朋友一同前往北安村钓鱼。
初入北安村曹家畈,盛巧荣便被眼前的原生态景色吸引了:这里俨然如《桃花源记》中所言“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树木茂密如“绿色拱门”,满眼碧绿,风景如画。
野钓虽然没什么收获,但是梦想的火苗却在盛巧荣心里燃起,他想在这里建造一个自由、简单的生活“理想国”。
“起初我只想寻一处僻静之地,打造一个自己的开放式陶艺工作室,没想到最后承包了村里500多亩土地,整个村庄形成了一个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生态闭环乡村综合体。”盛巧荣眯缝着眼笑道,“我是进村钓鱼,自己却被“钓”进了村。”
2021年,盛巧荣担任北安村乡创特派员,与当地村民联合成立曹家畈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村民130亩荒地种植水稻,20亩搭建马场,5亩荒地种植蔬菜。同时,承租村民家的7栋老房,改造了700余平方米的餐厅,500余平方米的陶瓷工坊和40间民宿。
村民的“儿子” 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如今的曹家畈,白墙灰瓦、亭台楼阁,池中鲤鱼畅快游行,房前屋后鸡犬相鸣,潺潺流水环绕屋舍。然而,五年前的曹家畈却是杂草丛生、人烟稀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老年人留守村庄。
对于村里的变化,77岁的村民黄树青很是自豪。“我们这儿以前都是荒地,村里都是泥巴路,下雨天土坯房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黄树青摇着蒲扇,滔滔不绝。她说这一切都始于盛巧荣的到来。
2017年,盛巧荣成立合作社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造村容村貌。他先后投资70多万元,无偿用于村庄环境改造:建造大礼堂,为村里红白喜事等活动搭建平台;道路硬化,修建水泥路和青石板,便利村民的出行;户户通水,村民再也不用挑水吃,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村庄亮化,村道屋檐安装线条灯和照明灯,让曹家畈的夜晚,热闹非凡;污水处理升级,水泥排水沟顺路而下,风清路明……
“小盛就像我儿子一样,他和我们村民好亲嘞!经常早上来村里给我们老人带包子吃,种的大米收成了每家每户会送上一袋,水库清塘家家户户都送鱼吃,平时送葡萄等水果,还送肉和皮儿给我们包饺子。”提起盛巧荣,黄树青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其实我们是带着使命感来到这个乡村的,“90后”和“00后”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如果我们不来,乡村建设就断层了。”谈及为何执着在村里创业,盛巧荣如是说。
这是一间由村民老房子改造而成的餐厅。门口地上小块瓷砖拼成的“八五年建”记录着它的年代,700多平方米的面积被隔断成数个包厢,59岁的村民王水香端着菜穿梭在后厨和大厅之间。
“以前村里树多、毛竹多,我自己扛起几寸粗的树干就往山下背,那时候日子太苦了。现在在村里开的餐厅做做饭,一个月也有2000多块钱,上班还很轻松!多亏了小盛,他来了,村里不仅变美了,还热闹了起来。”王水香说。
“我们现在聘用的村民有50多位,他们可以帮忙餐饮住宿、种田种菜等各个板块。去年年底,我们给每个人发了两万多块钱,让大伙儿开开心心过个年。”盛巧荣说。
“这是我们自己养的土猪肉,这是土鸡蛋炒辣椒,这里还有我们村水库的小河鱼……”王水香热情地向游客介绍当地的特色土家菜,满桌的菜肴热气腾腾,喧嚣的烟火气抚慰人心。
“其实锅碗瓢盆也可以盛满“诗与远方”,能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还是很有成就感的!”盛巧荣流露出一丝骄傲的神情。
“乡村建设需要情怀,更需要坚守”
沿着餐厅向稻田走去,就是盛巧荣的“成皿居”。门前青青稻谷低弯了腰,数棵芭蕉显得格外鲜绿,整个建筑由白墙和落地窗建造而成,空灵清新。
一楼大厅,茶社品茶,闲情雅致,不时传来阵阵细细碎语:“柴窑的茶具配上信阳毛尖,叶瓣在特制的瓷器里慢慢绽放……”一位身穿旗袍的女孩娓娓道来,她正在直播。
女孩身后的橱窗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窑烧瓷器。盛巧荣说,这些用柴窑烧制的瓷器,每一款都独一无二。火焰和瓷坯的猛烈碰撞,柴火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附着在瓷器上,展现出不同的金属色泽和光彩,这便是柴窑瓷器的魅力所在。
“柴窑瓷器的制作,往往需要19天的时间。不仅线上直播很受欢迎,很多研学的游客也非常喜欢这个技艺。”盛巧荣说。
于是,盛巧荣先后与20多所学校共建写生或研学基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陶艺爱好者,来到这个小村庄学习陶艺。就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了陶瓷研学基地。
研学团队来了,住在哪里?
盛巧荣的答案是:以发展民宿产业为路径,带动村民创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走进盛巧荣的民宿,推开古朴的木门,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回到旧时光,一幅瓷画映入眼帘,炫彩夺目。客厅里,两棵树木耸立其间,屋顶和墙壁由玻璃打造而成,在阳光的照耀下,树影婆娑,光影斑驳。一只黄蝶绕着树梢翩翩起舞,全木定制的家具,散发着草木幽香。徜徉其间,仿佛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全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
“整个民宿是把老砖木房子搬迁组装而成,民宿所有的瓷画都是我创作的,充满艺术气息。”盛巧荣说,每间民宿都是他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设计建造的。竹制楼梯护栏、老木板台阶、瓷板门……这里一草一木都源于自然,源于创作。
2020年7月营业以来,盛巧荣的民宿已经接待了两万余人,乡村老宅焕发出新的生机。
“乡村建设需要情怀,更需要坚守!我们来村里不是“抢地盘”的,是把产业和文化带到乡村来,提升村民的参与感,自信心。未来新村民不再只是种地的村民,他们以互联网思维,以创客这种自由组合来到这个村庄。这个村庄记载着他的乡愁,也承载着他在村庄的价值。”
盛巧荣说,呼吁更多年轻人走进乡村,作为新村民振兴乡村,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夕阳下,曹家畈用陶瓷铺设的一条“彩虹路”熠熠生辉,延绵数里,通向大山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