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政策落地,积极生育还远吗?
破解“不敢生、不想生”难题,17部门出台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7个方面20项措施,方向和方法是什么?又该如何确保措施落地落实?
《新闻1+1》邀请国家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司长杨文庄,共同关注:支持政策落地,积极生育还远吗?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国家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司长 杨文庄:在中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一周年之际,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17部门联合制定了指导意见。这是中央决定印发后,第一份由国家部委层面制定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文件。从7个方面提出20条政策措施,有近百项具体任务,这是对“决定”提出要求的深化、细化和实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决定”向社会释放了加快建立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信号,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形成共识,推动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抓好落实。切实减轻群众生育养育的后顾之忧,释放生育潜能,提高生育水平。
婴幼儿无人照料是阻碍生育首要因素,如何扫除?
国家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司长 杨文庄:解决婴幼儿照护问题。首先,国家还是要加大普惠托育服务的供给,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到“十四五”期末,要确保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的目标。第二是要降低价格。目前托育机构以社会力量投资为主,9成是盈利的。2021年我们也做过调查,全日托平均每个孩子的托费为2700元每个月,一线城市普遍高于7000元每个月,超过绝大多数家庭的可负担能力。所以这也就迫切要求给政策、给补贴、给优惠,把托育机构成本要降下来,把服务价格降下来,减轻家庭的养育负担。
同时我们也支持家庭养育隔代照料,在这方面家政服务也要给予更完善的倾斜,再一个对家庭成员照料的指导,也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对家庭科学育儿给予必要的知识普及,必要的培训,提高家庭育儿的能力。同时也要落实有关假期,育儿假、陪产假,提高父母双方对儿童的照护时间和照护的可能。
如何理解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普惠”体现在哪里?
国家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司长 杨文庄:普惠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政府还是要有规划,要给予有力给补贴。指导意见已经明确,2022年全国所有地市要制定托育整体解决方案。要完善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等的政策措施。落实社区托育服务税费优惠政策,托育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就是要降价格。服务质量要符合国家的标准和要求。普惠服务的本质是托育价格不能高、服务质量不能低。国家卫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也正在组织开展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的创建活动,推动各地积极落实中央要求,加强对托育服务机构的指导支持,促进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托育服务要形式多样、方便可及。
三孩政策落地一年,成效如何?
国家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司长 杨文庄:短短一年时间初见成效。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三孩政策深入人心,社会反响良好。全面取消了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废除了相关处罚规定,人口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了根本性转变。积极支持生育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例如三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各地普遍延长了产假,设立了陪产假、父母育儿假,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稳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普惠托育服务,每千人口托位数从2020年1.8个提升到2021年底的2.03个。出生人口结构更加优化,一些家庭生育了三孩,三孩及以上占比,也从2016年的6%左右提高到目前的14%左右等等,这都是积极的变化。
如何看待首次提出的“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
国家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司长 杨文庄:这有利于帮助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因为生育的主体,也是我们劳动市场上的主力。提倡各个用人单位通过配备母婴服务设施,鼓励开展寒暑假期托管服务,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的托育机构,满足职工抚育托育等需求。也可以通过协商,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灵活方式,帮助职工解决育儿困难,所以用人单位的地位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确实不能指望用人单位一家来付出,关键还是要政府、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与参与。创建生育家庭友好型的工作场所,需要落实政府、用人单位、个人等多方责任,来共同推动。比如指导意见也特别提出,要建立对依法保障职工生育权益的用人单位的激励机制,这里边就有许多文章可以做。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难度和挑战在哪里?
国家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司长 杨文庄:我觉得关键还是要进一步统一各地各级的思想认识问题。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是人口工作的重大改革。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观念、政策法规、体制机制需要做彻底的变革。当前一些同志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重要性、复杂性认识还不足,对新时代群众的婚育观念、生育选择的变化了解还不深。因而对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决心不大,办法不多,效果也并不明显。最大的挑战是,群众关切的生育养育等方面的难题、困难还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破解。目前看,经济负担、子女照料、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仍然是制约生育的主要因素。迫切需要各级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决定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人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拿出真招实策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