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习近平倡导的工作方法
编者按: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没有也永远不会辜负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望。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推出系列创意互动特稿《这十年》,重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与您一起感受大国领袖的魅力。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十分必要、至关重要的“利器”。
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国家治理能力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在总书记心中,“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谈脱贫、城市管理,总书记均以“绣花”为喻,强调各项工作都要精准施策;抓落实,总书记多次使用“钉钉子”精神这一生动论述来强调务实作风……
最好的“尺子”
2014年3月17日,河南开封兰考县。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了两场座谈会,每次的开场白都没有离开过“焦裕禄”和“群众”。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村委会与干部群众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
“选择兰考作为我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是因为这里有焦裕禄精神。我们就住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出门就看得见焦裕禄当年种的泡桐,睹物思人、感慨良多。”
“这次我专程到兰考来,就是想请大家谈一谈,怎么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怎么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搞得更好,怎么更好地转变风气、转变作风,使之更加适应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总书记诚挚、亲切的开场白,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与会代表们从焦裕禄精神说到中央八项规定,从村级党组织建设说到党的富民政策……无论是谈问题,还是提建议,大家都直奔主题,说的都是接地气的大白话、见真章的大实话。现场讨论声、掌声、笑声交织——这是来自基层群众最真实的声音。
2019年4月15日,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习近平踏着湿滑的石阶登上陡坡,前往贫困户谭登周家看望。
这样的场景,重庆华溪村的贫困户见过,四川凉山的彝族群众见过,浙江舟山的码头工人见过,山东沂蒙的老区人民见过,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种粮能手”也见过……
“群众意见”是度量为民初心的标尺。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拜群众为师,是习近平始终如一的执政底色。问计于民,他进山乡、访社区、到农家、看老人,深入体察民情,问群众获得感,查群众满意度,想群众期望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其核心要义不仅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还包括工作成效由人民来检验和评判。
“群众满意”是衡量干部作风的卡尺和戒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尺子”作喻,鲜明地指出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律己修身养性的原则和标准,指明了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我们的内心要始终装着一把党性的尺子,衡量人生得失,把握行为尺度”“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以党的纪律为尺子,使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
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总书记强调这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绣花”功夫
“绣花”功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领域多个场合经常提到的关键词和高频词。
总书记讲的“绣花”,是精准施策的工作标准和科学态度,这与他反复告诫的不能“遍撒胡椒面儿”“手榴弹炸跳蚤”一脉相承。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的功夫”“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尽管所指领域不同,但所含“精准”的要义相通。
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长抓不懈。用“绣花”的功夫实施精准扶贫,抓关键、出实招,久久为功,正是总书记对“绣花”的“身教”。
自2013年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后,中国大地上,成千上万个“十八洞村”精准发力,精细“绣花”,“飞针走线”中,一幅幅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徐徐展开。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特困户刘福有家中察看扶贫手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革命老区河北阜平为起点,总书记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推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以“绣花”功夫绣出人民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0年3月,总书记赴浙江考察时就曾专程前往杭州“城市大脑”。他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杭州已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无杆停车场”的城市、第一个实施“医后最多付一次”的城市;北京完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12345热线全天候响应,让群众好办事、办成事;深圳推进老旧城区改造、农贸市场管理等工程,提升人居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探索超大城市的治理之道,以“绣花”功夫实现大城善治。
“钉钉子”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提倡钉钉子精神,这得从我做起啊!”
2013年2月28日,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对钉钉子精神进行了详细阐述:“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此后,钉钉子精神被他反复提及。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十年间,53次全国两会“下团组”,总书记提及次数最多的精神之一,就是钉钉子精神。作为重要方法论,钉钉子精神被广泛运用到了政治、经济、民生等诸多领域的工作中。
在作风建设方面,总书记指出,各级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牢记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转变工作作风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
在经济改革方面,总书记提出,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回首这十年,山脚下直通省城的路、搬出土坯房后住进的新家、家门口就能读书的课堂,那些人、那些事,都是装在总书记心里的“国之大者”。总书记要求,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总书记也强调需要钉钉子精神,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九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我国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利共赢。
…………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