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钳台上的“大国工匠”:甘当“沃土”育新人
编者按: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长春6月22日电(高龙安)“396、397、398……”做完第400个俯卧撑,52岁的李凯军缓缓起身,大片汗水浸湿了工装。每天早上400个俯卧撑,是他常年坚持的两件事之一,另一件是不饮酒。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工模具时手上的动作更稳、更精准。
李凯军是吉林省首个工人高级专家,现任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铸造模具设备厂模具制造车间班长。他还有多个头衔: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中华技能大奖得主……而他更愿意称自己为汽车工人。
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汽车模具的精度决定整车的质量。中国一汽生产的红旗等高档车型有大量关键性零部件,其中很多诞生于李凯军制造的高精尖模具。
钳台旁的李凯军眼神专注,仔细看着刚刚打磨好的工件。“老式铣床的加工精度在0.2毫米,有的数控机床可以控制到0.03毫米。”而李凯军的双手,能将精度缩小到0.01毫米。
更高的精度,意味着能胜任更难的工作。十几年前,一家加拿大客商找到中国一汽,要定制一套重23吨的汽车油底壳模具,其精度要求之高,在当时的国内极为罕见,而且在制造过程中不断调整产品数据,给模具制造增加了极大的难度,李凯军整整打磨了4个月。即将完工时,对方突然提出更改要求,需要对模具进行大面积焊补,李凯军和同事们加班加点连续奋战20多天,创新出了五种加工方法,终于高质量完成任务,对方对成品大为赞叹,并加购了800万元的订单,企业由此全面打开了国际市场。
李凯军回忆,这家客商之前在中国遍寻模具制造厂商,一汽是他们的“最后一站”,如果达不到工艺参数要求,将放弃在中国的生产。“现在二十多吨的模具已经不算大了,我们能加工六十吨的。”他说,机器人、高精度数控机床,还有李凯军团队自行研发的创新成果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制造精度。
这些年,由李凯军操刀完成的复杂模具不计其数,改进创新技术近百项,填补了多项压铸模具制造技术的空白。他完成的大型变速箱中壳模具,得到了国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
最近几年,李凯军一边埋头钻研技术,一边把技术传授给年轻人,从“师傅”变成“师父”。“厂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新员工进厂都要来我这实训一年,学技术、练基本功。”李凯军说,不算外出授课,他培养出的徒弟有120多人。
让“师父”骄傲的是,徒弟朱伟东、刘岩等人分别在几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冠军,数十人在各级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
“沃土”是李凯军使用多年的微信名,望向车间里高速运转的设备,他说,眼前是培养他成才的“沃土”,自己在这里奋斗三十多年,有耕耘、有收获。他也希望自己成为一片“沃土”,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