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市民不用恐慌性囤货 北京有完善保供体系
随着北京出现疫情反弹,不少市民十分关心物资供应保障情况——北京是否能有力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究竟该不该囤货?
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认为,北京在2003年非典之后,就建立起了完善的物资储备模式,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力,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都是市场保供的“主力军”,使得城市保供能力保持了稳定。
“北京一直非常重视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除了政府自行储备战略物资,也委托商业企业代储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赖阳介绍,这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建起的储备模式,当城市出现特殊紧急情况,储备量有直接保障,可以延长供应时间,而且不仅有原粮储备,还有商品化的储备。
北京的保供模式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充分激发市场主体企业的活力,让企业的保供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北京把市场主要的供应企业都纳入了保供体系,它们的商品品质有保障,供应链效率高,能够充分保障供应质量。”赖阳表示,这些企业除了国企,也有民营企业,除了线下超市,也有电商平台,当应急保障机制启动后,市场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保供能力。
在此过程中,政府通过提供支持,让企业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规模化企业发挥出核心作用。例如,疫情当下,物流是关键,北京相关政府部门通过给企业办理运输车证,让外地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顺利进京,目前北京的农副产品绿色通道物流体系保持着良好运转。
赖阳还表示,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北京市内仍保留有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心,未来还将启用位于黑庄户的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这些市场内的大型供销主体企业保持着稳定经营,对北京的生鲜保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家庭应该进行适当的生活物资储备,但没必要进行恐慌性囤货,可以相信北京的保供能力。”赖阳说。他同时也建议,政府应进一步支持企业建立仓储物流基地,通过建设容错机制,实现仓储物流功能的“备份”。(记者 马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