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减负路上,奥运健儿带给我们的思考

2022-03-08 09:12:0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减负路上,奥运健儿带给我们的思考

  【教育随想】

  今年寒假,是实施“双减”新政后的第一个假期,又与北京冬奥完美相遇,相信每个人在见证拼搏和突破,收获惊喜与感动中,一定感触良多。短短十几天的北京冬奥会,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无字大书。面对北京冬奥这部大书,作为一名家长、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那么多奥运健儿成长、成功的故事,看到那么多“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去培养自己的孩子,该怎样去面对“双减”呢?

  因为热爱的投入,再苦再累都不是负担。获得两金一银的谷爱凌,长相甜美、身材高挑、活力四射、能言善道,成了这届冬奥会最耀眼的明星之一。酷爱与全情的投入,是成就她“会当‘凌’绝顶”的关键。谷爱凌一直是一名全职高中生,只有周末才能有完全的精力滑雪。专业运动员一周可以训练七天,她要用两天的训练达到别人七天的效果,怎么办?只能靠全情投入,加大训练量。谷爱凌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一点也不轻松,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直在训练,其间只能睡10分钟。3个小时的训练量,我最多要滑50趟,非常非常累。但我不想强调这些,因为我太喜欢这项运动了。有热爱,那你在练习的时候就不会感觉累。我是运动员,成绩不好就要努力,艰苦是应该的。”

  从谷爱凌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家长不能逼迫孩子学这学那,更不能跟风、攀比,为了自己的面子和所谓的孩子前程,替孩子做选择,逼迫孩子学自己没有兴趣、不喜欢的东西。“头悬梁锥刺股”苦行僧似的成长方式,不仅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更不符合新时代少年儿童的教育方式。当然,喜欢就要真投入。兴趣路上没有一点吃苦精神也是不可取的。自由式滑雪是一项极限运动,存在一定的风险,受伤是难免的。谷爱凌在训练、比赛中,摔断过锁骨,发生过脚骨骨裂、手骨粉碎性骨折,甚至摔到头部,当场失忆,被诊断为脑震荡等伤害。但她从不轻言放弃。如果你的孩子因为喜欢足球选择了这项运动,你就不要前怕狼后怕虎,一会儿担心会不会受伤,一会儿担心会不会孩子皮肤晒得黝黑没有别人那么白净好看。选择喜欢,不轻言放弃;享受快乐,能经受辛苦。“减负”不是说孩子不能吃苦,不是不让孩子吃苦,而是要减去那些让孩子感到无聊、无趣、无意义的身心负担。“减负”与培养一个能吃苦、能抗累、能忍受磨砺的谷爱凌式的孩子之间不矛盾。

  内生的自律,是最需要培养的品质。北京冬奥会上,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和大跳台项目上摘金夺银,“翊”鸣惊人。2月15日是他夺冠的日子,18日是他十八岁生日。在社交媒体上,他的教练佐藤康弘在祝贺弟子生日快乐之余提醒他别忘了明早8点训练。结果,苏翊鸣回复:8点太晚了,我们需要6点45分就出发!按理说,比赛结束了,冠军拿到了,又是自己的生日,这么美好的日子,怎么着也得给自己放个假,好好轻松轻松吧,但苏翊鸣竟然如此自律。

  这种内生的自律,是比奖牌更金贵的习惯与品质。据苏翊鸣小学时的班主任介绍,苏翊鸣是一个特别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坚持滑雪训练。每次因为训练落下功课,他都会用最快的速度把课补回来,专注力很强,非常自律。人不是优秀了才自律,而是自律了,才会变得优秀。作为一名家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思考的是苏翊鸣是如何养成自律的好习惯的?他是如何由他律走向自律的?“双减”背景下,学科类的校外培训被禁止了,过去,用培训把孩子的所有课余时间填满,用逼迫、被动的学习让孩子获得暂时的好成绩,这种方式将被彻底淘汰。这个时候,培养孩子自学能力,让孩子养成自主、自律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家长、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自律的好习惯,从学生内心长出来。这是“双减”给我们的新命题,也是苏翊鸣带给我们的新思考。

  顺应天性、尊重个性,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是最美好的追求。长期以来,受“出人头地”等成功学观念影响,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切实际。考试最好次次拿第一,上大学最好进世界名校,工作最好位高权重、轻松高薪。天底下,这样所谓的“人中龙凤”能有几个?其实,我们大多数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对普通大众而言,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顺应天性、尊重个性,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才是最美好、最和谐的社会面貌。

  本来,因材施教、差异发展对每个孩子来说,是最适切的。但许多家长总是心有不甘,常常做一些让“鱼和猴子爬树比赛”的荒唐事儿。许多家长不仅要让鱼和猴子比赛爬树,而且鱼比完爬树后,还要和骏马比赛跑步。孩子明明是一朵花儿,非得想方设法让他变成树;明明是一棵桂花树,非得千方百计把他变成白杨树。这种不尊重孩子个性、天性,违背教育规律的“强扭式”培养方式,让家长、教育工作者长期处于焦虑、焦躁状态,让孩子长期陷于痛苦不堪的每一天。

  北京冬奥会,让滑雪运动员张嘉豪爆红,他的故事也被刷屏。职高毕业,靠着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烘焙技术,他成了一位五星级饭店的面包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爱上了滑雪。17岁之前,他从没有接触过滑雪,更谈不上入选专业运动队。缺少天赋、没有优势,凭着对滑雪的热爱,他开始了自己参加北京冬奥会的追梦之旅。很遗憾,奇迹没有出现,他连站上冬奥会赛场的机会都没有获得。苏翊鸣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预决赛时,他以解说嘉宾的身份回到赛场,算是圆了自己的一个奥运梦。

  选取张嘉豪的故事,我想表达的是,虽然有许多运动员参加北京冬奥会比赛,但能获得奖牌的毕竟是极少数。我们在看到领奖台上的奥运健儿时,也要把目光聚焦到那些失败者和落选者身上,获奖不是目的,享受冰雪运动的快乐才是目的。做一名高级饭店的面包师,或许张嘉豪的生活会过得很安逸,但那不是他想要的。追逐心中的梦想,一起向未来才是重要的。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我们要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强扭的瓜不甜,每一棵小草都会有春天。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执拗,不能以“为了你好!”为理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下一代。孩子是鱼,就让他游于水;孩子是马,就让他驰骋草原;孩子是小鸟,就让他回归森林。这才是我们的职责。今天的年轻人,和我们不同的地方就是梦想成为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独特的那一个”。这或许就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曲《一起向未来》的核心要义。

  一届奥运会,就是一本厚重的时事教材,就是一部鲜活的励志大书。北京冬奥会已经落下帷幕,冬残奥会即将开启。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级体育盛会,它的影响和后续效应,将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人将从北京冬奥会遗产成果中获益。

  “双减”路上,聚焦奥运健儿成长、成功的故事,从他们身上汲取立德树人的营养,助推青少年儿童更加健康快乐成长,是值得家长、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话题。

  (作者:罗树庚,系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校长、正高级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