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双减”精准施策,推动学生素质拓展提升

2021-11-23 09:19: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明确,符合以下特征应判定为学科类培训:培训目的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主要为提升学科学习成绩服务;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内容;培训方式重在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训练;结果评价侧重甄别与选拔,以学生学习成绩、考试结果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7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规定不再审批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7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实施“双减”政策的一个重点,是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双控”——一是不再审批以停止增量,二是存量一律“营(利性机构)转非(营利性机构)”。而这一重点中的重点,是要科学、准确认定何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既要避免扩大化,也要避免有遗漏。为此,教育部办公厅先后印发通知,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以及从培训目的、内容、方式、结果评价入手,具体鉴别、判定何为学科类培训。

  为学科类校外培训划定明确的范围,并给出鉴别、判定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标准方法,“双减”实策如此精细化操作,有利于监管部门、家长等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准确认定、识别,也有利于校外培训机构理性认清“双减”政策大势,积极主动寻求转型发展。最近,新东方、学而思、学大教育等知名校外培训机构先后宣布,将在政策规定期限内正式关停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服务。这表明,大多数校外培训机构对实施“双减”政策及其主要目的、预期效果已有清醒的认识,并放弃了打“擦边球”或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路的侥幸心理。

  明确新政策环境下具体事项的鉴别、判定标准,可使有关各方对政策走向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有明确的预期,避免有人有意无意产生误读。前几天有报道称,教育部门计划发放校外辅导牌照,受此消息影响,在美上市的教育类股价飙升,几家教培龙头企业一度涨幅超30%。教育部门计划发放校外辅导牌照不假,但并非如有人解读所说,这是要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松绑”,帮助校外培训机构在原有模式下渡过难关。

  实际情况是,之前我国线上学科培训机构不需要办学许可证(牌照),推进“双减”后,培训机构必须获得“牌照”才能举办培训(义务教育阶段线上学科类培训必须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所以,发放“牌照”并非“双减”政策“松绑”,而是严格按照“双减”政策加强监管的必要之措。针对上述有意无意的误读,特别是针对资本市场有人可能故意误读混淆视听,教育部门及时出面精准解读“牌照”政策,避免了上述误读被进一步渲染炒作。

  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内容,被认定为学科类培训,受到空前严格的限制。而体育、艺术等培训,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被认定为非学科类培训,不受“双减”政策严格限制,有的客观上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

  据教育部体卫艺司负责人介绍,教育部推进“双减”的同时推动“双增”:首先是在减轻校内课业负担后,在课程安排和课后延时服务中增加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其次是在校外培训机构认定中,将体育和美育培训列为非学科类培训,学生接受体育和美育培训的时间将大大增加。在上述第一个方面,校外培训机构可以通过争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渠道,为学生提供体育、美育等多样化非学科类培训。上述第二个方面是校外培训机构退出学科类培训后可直接进入和重点发展的领域,有望发展成为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主业。

  体育、艺术等培训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非学科类教育培训,对学生中考、高考没有直接帮助,但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拓展、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和社会参与等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双减”精准施策,“双减”叠加“双增”,推动未成年人学业培养和素质教育双提升,对此值得寄予乐观的期待。

  郭杰(北京汇文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