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有了助学公交车
央广网张家界11月23日消息(记者 唐丽丽 通讯员 王成均 向延胜)与以前翻山越岭地折腾不同,现在每天一早,家住湖南张家界桑植县走马坪白族乡滚水峪村的“陪读婆婆”邓雪云,只要将孙女带到村口的公路旁,看着她坐上公交车,就完成了送孩子上学的任务。从闹心到舒心,一切得益于走马坪小学开通的农村助学公交。
9月8日之前的几年,邓雪云天天为孙女上下学的事闹心。由于离学校远,孙女每天由邓雪云60多岁的丈夫开农村三轮摩托车接送。山里路不好走,一趟来回就是十公里,上坡下岭,弯弯拐拐。丈夫接送孙女的过程,也是邓雪云揪心的过程。好多次,邓雪云和在长沙务工的女儿都动了进城租房让孩子读书的心思,可考虑到家庭实际,又下不了决心。
邓雪云的闹心事,让走马坪小学新上任的校长钟美玲解决了。
今年2月底,钟美玲调任走马坪小学担任校长。在对学校所辖6个村的孩子上学情况进行走访时,她发现上学难是走马坪小学在校学生逐年减少的根本原因之一。
走马坪小学所辖的6个村78个组1754户8000多人,适龄学生有500多人,可在学校就读的只有243人,本可就近读书的258名学生都分散到了空壳树、瑞塔铺、汨湖、人潮溪等乡镇和县城、市里的学校,还有一部分随父母到了打工所在地的学校读书。这些学生家庭,要么安排一名大人陪读,要么就读私立学校,教育成本大幅增加,加重了这些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
乡村振兴,家庭是细胞,孩子是未来。钟美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谋在行里。她立即召开校委会征求大家意见,集思广益。在研究比较了多个方案后,大家最后一致认为开通农村助学公交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要开通农村助学公交,一个关键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孩子们的交通费谁来买单?
钟美玲与走马坪农村客运班车车队进行沟通,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123名学生是寄宿生,每周一早上接,周五下午送;幼儿班和一、二年级120名学生是走读生,每天早上接下午送。客运班车车队安排一辆车接送学生,学校根据学生家校距离的远近,按3元/人次或2元/人次收费。学校平均每天只收到174元,而每天支付车队的费用却是450元,那么一天就有266元的差额,一年9个月52668元的差额由学校填补。
钟美玲向桑植县教育局和走马坪白族乡政府汇报了走马坪小学孩子上学难的困境,提出开通农村助学公交的思路,得到了高度肯定。但问题是,开通农村助学公交没有政策可循,尤其是学校牵头开通农村助学公交,万一出了问题,压力全在学校。
是继续把上学难的“包袱”丢给社会和家庭,还是主动作为,打通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身为共产党员的钟美玲决定把压力扛起来。她相信,只要把工作做到位,一定会把安全风险压到最低。
本着对乡村教育的责任和乡村振兴的担当,9月8日,桑植县走马坪小学“农村助学公交”正式开通了。每天早上,学校家长只要把孩子送到公路旁,6条线路的农村助学公交就会把各个村的学生接到学校,放学后又把学生送回各个村。考虑到山路路况复杂,学生年龄尚小,为确保每一名学生上下学路上的安全,学校每天派两名老师跟车接送。
就这样,长期困扰走马坪白族乡8000多名农村群众的孩子上学难问题得到了解决,上学难彻底变成了上学易。据不完全统计,自从“农村助学公交”开通后,有127名陪读家长的劳动力得到解放,人均每月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
也就是说,桑植县走马坪小学一年为农村助学公交支出52668元,为社会赚回了456万元。钟美玲算透了这笔账,她觉得通过此举,客观上已经实现了多个共赢目标:农村客运资源盘活了,农村客运真正发挥了客运作用;乡村劳动力资源盘活了,127名青壮劳力从陪读中解脱出来,务工赚钱,搞活了经济;学校服务社会,乡村教育有了新方向,学校不再是一个游离于社会的主体,而是沟通社会、家庭、政府的亲情桥梁。
“最关键的是,因为有了助学公交车,大山里的孩子上学不再困难。”钟美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