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举行

2021-11-02 08:58:00
来源:科技日报
字号

  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举行

  ◎本报记者 王 春

  滴水湖畔,世界“最强大脑”再次汇聚申城。11月1日,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在上海盛大举行。包括6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31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得主、28位中国两院院士、132位顶尖青年科学家跨越时空,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来赴一场科学盛会。

  围绕“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年度主题,与会嘉宾直面当前全球复杂形势下,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性问题,寻求开放创新的科学破解之道。

  首设“开放科学”年度主题

  新冠肺炎疫情下,气候变化、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问题共同挑战人类社会。危机面前,迫切需要汇聚人类智慧探求科学的解决之道,迫切需要携手合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再次专程来到上海接受隔离后出席会议,他在致辞时表示,他现场参加了每一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下简称顶科),见证了顶科事业的发展。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的建设,是顶科事业迈出的坚实一步。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和论坛将继续践行“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三大使命,为中国和世界各地年轻科学家提供支持。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认为,重大的基础性研究,需要开放的、长期的基础科学,而他的研究成果正是多领域基础科学突破的有力佐证。莱维特和他的团队一直在生物物理与化学的跨界领域探索,也借助于计算机算力的增强,实现了蛋白质折叠的首次计算机模拟。这在早年间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

  2018年埃尼奖得主王中林在开放科学主题圆桌讨论时表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共同挑战,科学要有分享精神,从一个团队到多个团队的合作,再到多学科合作,才能真正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

  开放科学已经逐渐成为科学界的共识,但构建创新生态还存在一些障碍,引发与会者的思考。

  “我们在广东省的中微子实验,一些关键部件需要外国合作方进行安装。当下对我们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大问题,有可能会延误构建探测器的日程安排。”中科院院士、2016年基础物理科学突破奖得主王贻芳,在论坛上道出疫情之下,国际科学合作的实际困难。王贻芳主导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是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但无论是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还是后续接力的江门中微子实验,都离不开国际交流合作。

  开幕式上,迈克尔·莱维特代表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向全球发布《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倡议,倡导开放科学并鼓励支持开放科学的行动,因为“它提供了一条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

  千万元重奖全球原创基础科学突破

  开幕式上,论坛主办方宣布创设“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首设“数学与智能科学奖”和“医学与生命科学奖”两个单项奖,每年评选一次,每个单项奖奖励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跻身全球奖励金额最高的科技奖之列。

  罗杰·科恩伯格表示,“顶科协奖”侧重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鼓励科技人员更好地投身和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努力将这一创设于中国境内的科学奖项打造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顶级科学大奖。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将依托其强大的全球顶尖科学家链接能力,设立管理委员会、遴选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奖项的征集、初评和终审,并将于2022年正式启动评选和颁奖。

  本届论坛期间,将举行国际创新协同区全面启动仪式。国际创新协同区是临港新片区面向未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核心区域,承载着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使命。国际创新协同区规划面积约6.95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5.1万,分为科创研发总部湾、顶尖科学家社区、科技创新城园区三个片区。

  据介绍,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首期开发的1.1平方公里,已进入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期。该社区是为全球顶尖科学家科研人才定制的科学社区,以“储备未来50年的科学资源”为战略使命,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前瞻性基础研究,将努力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策源地。

  本届论坛参会科学家规格、规模再创新高,成为疫情之下国际科学家交流合作的现象级平台。三天的密集会期内,将有14个板块近100场会议及活动,涉及多个基础学科领域,重点关注双碳与新能源、生命科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等前沿研究热点、交叉科学议题,科研人才培养、国际协同合作等等重大议题。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