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在海峡两岸、海内外,所有华夏儿女都在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形式,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总结这一事件对中国百年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巨大影响。面对海峡两岸61年来的分离现状,看到两岸关系终于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再看看中国包括台港澳在内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心中感慨万千。
历史伟人孙中山
纪念辛亥革命,我们首先要缅怀为复兴中华民族而赴汤蹈火的革命先驱和前辈英烈,而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那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务实开明的思想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的先知先觉、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无私胸怀,都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孙中山先生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遗产,是他的光辉思想,他的不朽精神。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他第一个喊出“复兴中华、统一中国”的口号,把追求国家富强、实现国家统一,作为他矢志终身的两大奋斗目标。他的口号,呼喊出了那个年代全体中华儿女的时代心声,也集中反映了当时人民大众的主流民意。包括台湾同胞,尽管当时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当他们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都非常振奋,奔走相告,在台湾岛内多次发起“驱逐日寇、收复台湾”的抗日运动。因此,即使在当时媒体欠发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中山先生在全体国人中具有崇高威望,也赢得了广大海内外华人的无比尊敬,使得孙中山先生在离开人世之后,始终成为人们最为怀念的世纪伟人之一,而且在国内不同党派、不同信仰的人士中,几乎毫无争议。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中山思想核心:“复兴中华、统一中国”
中山先生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有方向的革命领袖,他一生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始终把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作为至高无上的使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将实现国家统一作为立国方针,并提出了“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的5个统一。中山先生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革命成功。”为使中国强盛起来,他亲手绘制了“建国大纲”这一宏伟蓝图,使国人大开眼界。临终前他留下两句传世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00年过去了,海峡两岸在经济建设方面都各自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中山先生的两项历史使命尚未完全达成。在纪念辛亥百年的今天,争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依然是两岸同胞及海外侨胞在21世纪的两大重任。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共同探讨如何实现中山先生这两大宏愿,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有着崇尚统一的传统。有识之士坚持统一,人民期盼统一,统一和强大,始终是中华民族一切爱国仁人志士追求的最高目标。而“统一”和“强大”这两个问题,又始终是紧密相连:强大了一定会统一,统一了必然会强大。当前,海峡两岸同胞正同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值得庆幸的是,海峡两岸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曾经硝烟弥漫的台湾海峡,现在已变成和平的海峡。尤其是2008年马英九当政后,在两岸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了两岸“三通”直航,实现了两岸全方位大交流的良性互动。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在新形势下,两岸同胞应该携起手来,抓住机遇,彼此合作,累积互信,共创双赢。首先使两岸同胞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在经历了一个和平发展阶段之后,在彼此有了一定互信之后,再来逐步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复杂难题,探讨实现最后统一的历史途径,完成中山先生始终坚持、主张的未竟事业,也许是当今我们“仍须努力”的一个方向。
纪念辛亥革命发展两岸关系
海峡两岸目前这种隔海分离的局面,是20世纪40年代国共内战历史形成的。如果中山先生还活着,看到这种局面也会很难过。历史问题我们更应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用理性的思维和务实的心态来对待。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有共同的基础,共同的方向,才能持久。当前,在“统一”目标一时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同属中华民族的两岸同胞,应先共同合作“振兴中华”,这也算“先易后难”吧!目前,两岸经济已实现互惠互利的全面合作,在这方面双方不仅有需要,也具备这方面条件。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已使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正常化、制度化的新阶段。而这种合作,对两岸同胞都是有利的,对整个中华民族也是大好事。两岸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社会文明进步了,彼此互信建立了,届时再来解决政治层面的复杂敏感问题,直至统一这样的问题,自然要容易得多。要相信后人的智慧。我想从战略全局来看,这也算是“先经后政”吧!所以,从“先经后政”、“经中有政”,到逐步“破解政治难题”,这就叫“循序渐进”。
胡锦涛总书记在“12·31”重要讲话中指出:“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统一,既是中山先生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目标,也是当今两岸同胞无法回避的一个原则问题。能不能统?何时可以统?这是一个客观情势决定的问题。而要不要统,想不想统,这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作为政治人物更是一个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想当年中山先生提出“统一中国”口号时,中国还处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列强在华各霸一方的局面,统一谈何容易!但中山先生毫不含糊地提出要统一中国。结果是,“除军阀、驱列强”成为国人的一致共识,并迅速形成一股反帝、反封建的巨大洪流。所以,中山先生和所有辛亥革命的先知先觉,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勋彪炳千秋。
由此可见,一个政治人物,要有恢宏的气度,要有大的格局。既要看到眼前,更要着眼长远;既要把握民意,更要引导民意。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要有一个正确的抉择。有些事从眼前看这样做比较有利,但从历史长远看就不可取。一个政党,一个领导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方向和科学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讲,暂时不能统,不能叫“不统”。把“不统”和“不独”并列起来,作为对两岸政策的基本政策,很容易被“台独”分裂势力利用和误导。总之,首先目标要清晰,其次阶段性任务说清楚,这样才科学,才能引导民意向着积极方向转化。
辛亥革命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记忆,也是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过的历史。纪念辛亥革命,学习中山思想,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既要面对现实,更要明确方向目标,还要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面向未来,两岸关系往何处去?我觉得中山先生提出的“复兴中华、统一中国”这8个字,应该作为两岸最大的基本共识,作为我们“仍须努力”的方向。两岸通过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在国家、民族认同问题上寻求共识,这样两岸关系会发展得更好。即使一时不能统一,大家心里也会踏实。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但要厚植共同利益,也要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
中山先生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符合历史潮流,所以胜利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要失败。振兴中华,实现统一,符合历史潮流,也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我相信最后一定会成功。这就是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