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北京 晴 7 ~ -3 ℃ 微风/台北 多云 18 ~ 12 ℃ 微风
特别推荐
重要文献汇集
重要言论
中共中央文献
全国人大文献
中央政府文献
全国政协文献
中央军委文献
外交文献
国台办文献
其他部委文献
民主党派文献
民间团体文献
历史文献
地方政府文献
台湾地区相关文献
中国政府白皮书
七日回顾
历史上的今天
大事记
数  据
涉台常识
中国概况
 
 
 
字号:
汪道涵会长致辜振甫先生的函(1996.06.16)

  时间:2005-08-07 11:24    来源:     
 
 

振甫先生大鉴:

  一年前,汪辜会谈迈出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重要一步。之后,欣见两岸各项交往交流蓬勃开展,贵我两会同仁五度举行落实协议的商谈,取得一定进展。特别是年初唐树备先生与焦仁和先生的会谈,就两会事务性商谈达成高度共识,规划了今年两会商谈与会务诸问题,使两会关系与合作取得汪辜会谈后又一阶段成果。吾以为,汪辜会谈以来取得的各项成果,应倍加珍惜。

  “千岛湖事件”不幸发生后,两岸关系发展受到不应有之影响。先生以积极、理性的态度维护两岸关系发展大局,令人感佩。

  当前,在迷雾重障之中,贵我两会应更加积极努力推动两会商谈及各项交流,以百倍热情维护、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此关系到汪辜会谈初衷与成果的巩固发展,诚不应稍怠,亟需两会高层沟通接触。年初,曾具函邀请先生于春夏之交访问北京。已闻先生表示非常乐意前来大陆会面。日前先生又撰文提出,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两会高层的接触。对此,吾深感十分必要。加强两会高层接触,有利于进一步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克服分歧、推进合作,期能形成一种常来常往、轻松自然的会晤氛围。特再申前邀,可回顾两会合作情况,探讨加强两会联系、扩大两会合作的途径,并就双方关心的政策性问题及其他问题进行沟通,如尊驾不便,亦可在台北或另商地点进行。

                  顺颂

时祺

                                弟    汪道涵

 1994年6月16日

附一:

辜振甫先生致汪道涵先生函

道涵先生大鉴:

  前承先生邀请于今年春夏之际交访问北京,日前又获先生大函,建议两会高层加强接触,均已敬悉。

  溯自去岁“辜汪会谈”以来,贵我两会秉持协议精神,已进行四次事务性协商暨一次会务商谈,对两会会务之增进及两岸人民权益之维护,悉心探讨,不遗余力,虽获致若干进展,惜以种种因素,尚未能达成具体协议,令人遗憾,实有再加努力之必要。第五次事务性协商和第二次会务商谈,本会已建设于七月中旬在台北举行,尚祈先生鼎力,共策有成。至与先生之会晤,当于事务协商及会务商谈告一段落后,另行规划进行。

  惠承关注,特此函复。

            并颂

时祺

                                 弟  辜振甫    拜上

                                      六月三十日

辜汪会谈一周年回顾与展望

辜振甫(四月二十九日)

  去年四月,本人与大陆海协会长汪道涵先生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并于二十九日签订了《辜汪会谈共同协议》等四项协议,到今天恰好一周年。在这一年中,两岸关系的联系推展,基本上是依照“辜汪会谈”所议定的架构在进行,双方关系的增进,虽未能尽如预期,甚至遭到若干挫折,但是都有意愿透过沟通、协商,能多解决一些事务性的问题。我希望经由这段学习的过程,使双方关系更趋成熟。

  在签定的四项协议中,已经进入实施执行阶段的《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及《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都发挥了预期的功效。自去年五月二十九日正式生效至本年三月底止,海基会共受理了一万六千余件的文书查、验证,同时也有一千零七十七宗的挂号邮件申请查验,为两岸民众提供了实质上的服务。

  在后续事务性商谈方面,两会进行了四次副秘书长层级的会商及一次副董事长与副会长级的会谈,对于双方观念的沟通,歧见的缩小,达成了一定程度的效果。至于两岸交流方面,这一年中,依据《辜汪会谈共同协议》有关促进青少年交流及两岸新闻交流的原则共识,本会规划了不少具体活动,如筹组大专青年访问团赴大陆实地交流,以及邀请大陆新闻媒体负责人来台参访,都是本会展现诚意的积极作为。

  上个月千岛湖事件不幸发生,在事件发生后,海基会的功能曾一度受到部分国人的质疑,这也证明民众对海基会的期望是很高的。事实上,海基会的角色与功能应该配合两岸交流的需要而更加灵活。因此,未来我们除应设法加强两会处理突发事件的功能外,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两会高层的接触及政策性对话。我们相信,政策性对话对于化解敌意、消除误会、累积善意,建立互相及促进事务性问题的解决是绝对有助益的。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海基会除执行政府授权的事务性协商及委办事项外,也由衷希望透过参访及举办各种活动,确实在两岸人民之间搭起桥梁,而与大陆建立多方面、多层次及多范畴的沟通管道,在轻松自然、开诚布公、常来常往的情形下进行意见交换与观念沟通。虽然四十余年的分裂、分治,使两岸间存在诸多差异,但双方终将了解,唯有基于对等、互利的共识,以理性、务实的态度面对问题,才能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开启未来国家统一的新契机。

(来源:国台办网站)


责任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