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国土资源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全面治理整顿土地市场,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以清理开发区为重点全面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坚持“有保有压”,保障了能源、交通、水利、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国防等重点急需项目的用地。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到位。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促进了用地结构的调整。推进矿产资源管理和地质勘查。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规范探矿权、采矿权管理。国土资源大调查取得新成果。努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面清理和偿还拖欠、截留、挪用的征地补偿费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海洋、测绘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244.43万公顷,园地1128.78万公顷,林地23504.70万公顷,牧草地26270.6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3.27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72.84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23.3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8.95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0.77%,园地增加1.86%,林地增加0.46%,牧草地减少0.15%,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48%,交通运输用地增加4.10%。
全国耕地净减少80.03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4.51万公顷,灾毁耕地6.33万公顷,生态退耕73.29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0.47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4.56万公顷。另外,通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14.77万公顷。
生态退耕的面积中,包括退耕还林69.54万公顷,还草3.72万公顷,还湖0.03万公顷。生态退耕仍是耕地净减少的主要因素。
全年新增建设用地26.78万公顷。其中,新增独立工矿(包括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用地12.51万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5.65万公顷,新增村庄建设用地2.55万公顷,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6.07万公顷。
新建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775个,建设规模61.51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51.45万公顷,占83%;土地复垦4.05万公顷,占7%;土地开发6.01万公顷,占10%。新增耕地14.9万公顷。
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总体实现了数量上的占补平衡,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土地管理配套文件。主要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意见》、《关于完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管理的通知》。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行征地制度改革。认真组织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严把新增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关;积极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检查和清欠耕地补偿费工作;征地管理实行必须执行规划计划、必须充分征求农民意见、必须补偿安置费足额到位才能动工用地、必须公开征地程序和费用标准及使用情况的“四个必须”;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落实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要求,各地普遍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
优先保证重点急需建设项目用地。暂停审批农用地转用期间,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确认重点急需项目2256个,涉及农用地面积12万公顷;国务院共批准重点急需用地项目217个,批准建设用地43795公顷(其中耕地27521公顷);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批准用地项目占全国项目总数的47%。
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17.87万公顷,出让价款5894.14亿元。其中,招拍挂出让面积和出让价款分别为5.21万公顷和3253.68亿元,分别占出让总面积和总价款的29.2%和55.2%。
二、矿产资源
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05处,其中能源矿产24处,黑色金属矿产5处,有色金属矿产47处,贵金属矿产14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1处,化工原料矿产8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04处,其他水气矿产2处。有56种矿产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其中,石油10.98亿吨,天然气3802亿立方米,原煤96.54亿吨。
全国主要矿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煤炭产量19.56亿吨,原油产量1.75亿吨,天然气产量407.7亿立方米,铁矿石产量3.10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430万吨。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西气东输主力气源、我国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克拉2气田建成投产。新疆阿舍勒铜矿、青海德尔尼铜矿等一批大型金属矿山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
全国初级矿产品及相关能源原材料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400亿美元。主要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长,其中,原油进口12272万吨,比去年增长34.7%;铁矿石进口20799万吨,比去年增长40.4%;锰矿石进口465万吨,比去年增长62.6%;铬铁矿进口217万吨,比去年增长21.9%;铜矿石进口288万吨,比去年增长7.9%;钾肥进口743万吨,比去年增长13.1%。
探矿权采矿权登记管理及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共批准颁发勘查许可证12793件,其中石油天然气323件;颁发采矿许可证42589件,其中石油天然气采矿权38件。全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许可证141件,新发涉外采矿许可证71件。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继续推进,矿业权管理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首次突破30亿元。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探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出让探矿权614件,出让价款7.02亿元。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出让采矿权13390件,出让价款42.99亿元。
首批设置19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钨矿等优势矿产继续实行总量控制。矿产资源执法监察进一步加强,全年共查处案件15514件,结案14694件,吊销勘查许可证6个,吊销采矿许可证441个,罚没款2.22亿元。
三、海洋资源
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2841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526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继续呈上升趋势,达到3.90%。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30:24: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劳动就业,沿海地区有近10%的就业人员从事涉海行业,涉海就业人数达2107.6万人,涉及国民经济16个门类,165个行业小类。
我国海洋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环渤海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4116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2.1%;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之和占本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0.0%。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4169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2.5%;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之和占本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82.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2417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8.8%;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四大支柱产业产值之和占本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66.7%。
海洋管理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新颁布了《海底电缆管道保护规定》、《委托签发废弃物海洋倾倒许可证管理办法》、《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海域使用论证资质管理规定》、《海域使用论证资质分级标准》等。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5145本,确权海域面积16.9万公顷。
开展“海盾2004”专项执法行动,全年共进行各类执法检查25992次,发现违法行为2627起,做出行政处罚决定1399件。首次在近岸海域设立了15个生态监控区。开展海域分类定级试点工作,完善有偿使用制度。
海洋防灾减灾措施进一步加强,全年因风暴潮、赤潮和海浪等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上年减少约33%。
四、宏观调控与土地市场治理整顿
落实国务院关于继续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暂停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的各类规划修改、暂停新批县改市(区)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的要求,严把土地闸门;停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项目以及高尔夫球场、高档别墅土地供应;积极为能源、交通、水利、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国防等重点急需项目做好用地审查报批工作;全国基本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季报制度。
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核减各类开发区4813个,占总数的70%;压缩规划面积249万公顷,占全部开发区规划面积的65%;退还农民耕种面积26.17万公顷。五部委联合审核通过向社会公布并恢复供地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通过规划审核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跨境工业区43个。会同有关部委清查81962个新上项目用地,涉及土地面积79.26万公顷;清查出违法占用土地项目7184个,涉及土地面积3.65万公顷;对停建、暂停并限期整改及取消立项的7077个项目,分别采取了停止办理用地手续、停止后续供地、停止发放土地证、收回土地等处置措施。清理出欠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123.29亿元,中央金库已追缴入库37亿元。清理偿还1999年以来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用175.46亿元。
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85078件,审结案件83806件,罚没款19.12亿元,收回土地面积6352.56公顷。有977人受党纪政纪处分,65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五、国土资源调查
基础地质调查稳步推进,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和深化。完成l:25万区域地质调查41.32万平方千米,修测面积23.52万平方千米;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16.10万平方千米,1:20万区域重力调查6.20万平方千米;1:20万区域化探调查0.94万平方千米;1:5万航空遥感调查2.04万平方千米;海洋地质调查多道地震测量0.18万千米,重力测量1.60万千米,多波束测量1.10万千米,高精度航磁测量62.40万千米。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28.91万平方千米,圈出了一批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异常区,查明了部分地区土壤营养元素丰度。3个城市地质调查试点示范工作启动。
完成1:1万土地资源监测53.69万平方千米;l:l万土地资源调查53.70万平方千米;1:1万土地资源评价39.52万平方千米;1:1万土地市场调查3.86万平方千米。
据全国51个重点城市定期定点监测,我国城市地价与上年同期相比城市综合地价增长6.08%,其中,商业地价增长6.67%;居住地价增长8.94%;工业地价增长1.92%。各重点区域城市地价增长情况分别为:长江三角洲6.90%、珠江三角洲1.84%、京津两市5.76%。经济较发达城市地价增长相对平稳;部分中西部城市地价增幅较大,成都、贵阳、西安、呼和浩特分别为13.51%、13.73%、14.76%和13.17%。
海洋油气资源和新能源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青藏高原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提出了羌塘盆地是我国海相地层找油最具前景的战略新区。首次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直接证据-“冷泉”喷溢形成的巨型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达430平方千米。
铜矿资源调查评价取得系列重大成果。雅鲁藏布江成矿区新发现了朱诺、吉如等铜矿床。新疆东天山成矿带哈密卡拉塔格地区发现新的铜矿化带,钻探验证见到厚度达203米的铜金矿体。云南普朗斑岩铜矿钻探验证继续见到富厚的斑岩铜矿体。攀西会理-会东地区油房沟发现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的火山-沉积改造型铜矿。
铅锌多金属和钨锡等优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显著。在青海新发现东莫扎抓等一批具有大-中型以上规模前景的铅锌银矿床。首次在武当-神农架地区发现大规模层控型铅锌矿。新疆阿尔金地区发现了具有大型-超大型远景规模的钨锡矿带。湖南姑婆山地区新发现构造蚀变岩-矽卡岩复合型钨锡矿,九嶷山地区发现云英岩型钨锡矿。江西赣南地区新发现具有大型规模前景的钨矿矿产地3处。
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成效明显。四川红层地区找水项目完成36个县(市、区)地下水调查与开发示范,施工示范井5万余眼,为20余万人提供了饮用水源;在严重缺水的甘肃肃南县和西藏拉孜县成功施工示范井,为当地居民解决了用水难题。继续推进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调查与石漠化综合整治示范工作。在云南、贵州、广西和湖南等进行地下河开发示范,解决4万人饮用水困难。
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全面完成,初步查明了全国各种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危害程度。
开展了地裂缝与地面沉降严重区的调查评价。初步建成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圈定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5050处。
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
全国共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976起,造成人员伤亡1312人,其中死亡697人,失踪172人。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58亿元,云南、重庆、四川三省(直辖市)损失占全国总数的78%。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步入法制轨道。编制完成《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成效明显。全年汛期,成功预报地质灾害984起,其中较大规模的213起,安全转移47614人。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共出动应急救援小组1100多个,参与了近800起地质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初步验收,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启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成并初显成效。坝前135米水位蓄水后,成功预警滑坡37处,近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建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对129处重大崩塌滑坡体实施了专业监测。初步建成库区地质灾害GPS三级监测网。建立1216个崩塌滑坡群测群防监测点。组建群测群防队伍。
在北京成功举办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我国8个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全年新批准41个国家地质公园。
全国194个城市地下水监测结果,与上年相比,地下水水位上升的占27%,下降的占31%,基本稳定的占42%。全国185个城市地下水水质污染加重的占27.8%,减轻的占20.9%,基本稳定的占51.3%。
安排矿山环境治理项目115个,安排资金4.06亿元。12个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18个矿山环境治理示范项目集中检查。积极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及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重点区域地面沉降监测,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和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工作进展顺利。
七、国土资源科技与信息化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完成阶段性任务,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进入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已成功钻达5000米,得到了丰富的岩心样品、深部微生物样品、测井数据、深部探测数据和分析实验数据。国家973计划《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项目初步建立了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成矿新理论。国家863计划项目研究开发的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深水油气勘探技术在海域油气资源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新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含油气局部构造。
“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潜力研究”表明羌塘盆地是极具潜力的油气资源后备基地;土地资源调查3S现代技术集成系统、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数字化区调技术等成果顺利实现或进入了转化阶段,直接服务于地质调查、土地管理和防灾减灾。
通过钟乳石断面研究,测定出古气候变化规律,开辟了古气候研究新途径。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在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东方华夏龙。
全年建立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25个单位被批准为部级质检中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69项。发布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2010年)。
“金土工程”立项申报取得阶段性进展。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建设主体开发和部署已经完成。国家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运行系统框架及管理模式。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国土资源网络系统主干网线路铺设已经基本完成。
八、国土资源规划和区域开发
完成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不断深入。12个县级、14个市(地)级和2个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有序推进。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的11个专题研究基本完成。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基本完成。矿产资源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全国、省级和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基本完成。共有343个地级市、1248个县(区)编制了规划。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国务院审批并颁布实施。全国地质工作规划编制有序推进。组织编制《东北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勘查专项规划》。国土规划试点稳步推进。天津、深圳国土规划试点基本完成。新疆、辽宁、广东国土规划试点逐步展开。
推进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减免西部地区油气(含煤层气)等矿产的矿业权使用费2.3亿元。授权西部省份出让国家出资探明的矿产地采矿权,使西部省份增加财政收入6亿元。及时办理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用地手续,保证了项目及时用地和顺利建设。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13项,投资14.55亿元,建设规模达10.14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2.66万公顷;安排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资金l.6亿元。安排地质调查项目725项,经费6.54亿元,其中,国土资源调查项目527项,经费3.88亿元,安排中央留成的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198项,经费2.66亿元。新批准设立陆上油气探矿权共20项,面积6.07万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7%和77%。新批准设立的油气采矿权7项,面积0.13万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8%和97%。
九、测绘管理与服务
测绘系统完成测绘服务总值约20亿元。向社会提供数字地形图16.6万幅,各类模拟地形图57万张。向社会提供大地成果7.1万点、航摄像片101万片。编制出版行政区划、教学、旅游等地图、图书2118种,总印数1.28亿册(幅)。国家1:5万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库和土地覆盖数据库建成,1:5万线划图的矢量数据采集工作全部完成。完成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近110万平方千米。
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公布了《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图集》和《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图》。对各类媒体及中小学教辅材料上使用的中国地图图形进行了检查,对进出口地图产品进行了抽查,收缴违法地图制品近10万件。全年新增甲级测绘资质单位22家,新增乙、丙、丁级测绘资质单位934家。
“数字地表多维动态构模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技术研究及应用”、“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与技术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了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除国土面积外,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完)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齐晓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