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中文名称:龙门石窟
英文名称:Longmen Grottoes
龙门石窟于2000年11月30日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这里香山(东)与龙门山(西)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厥,史称“伊厥”。 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厥”而始称“龙门”。龙门石窟就密布在伊水两岸长达1公里的两山崖壁上。据龙门石窟研究院统计:龙门石窟现存2100多个窟中,有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龙门石窟同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佛像雕刻群体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精湛的技艺。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5年),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在这里形成了南北长达一公里、具有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的石窟遗存。在这历时500余年的营造过程中,包含着北魏和盛唐这两个造像的高潮阶段。至今,保存在伊阙两山的这些数以千计的像龛,绝大多数都是这两个时期所营造的。其中北魏石窟占30%,唐代约占60%,其他时期窟龛约占10%。北魏时期的大型洞窟,主要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火烧洞、魏字洞、石窟寺及普泰洞、路洞等等。而唐代的主要洞窟有奉先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潜溪寺、敬善寺、万佛洞、双窑、惠简洞、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看经寺、唐字洞、极南洞、净土堂和麻崖三佛龛等等。
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等最有代表价值。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经50多年的营造,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这些石刻作品代表着石窟艺术流入洛阳以后最早出现的一种犍陀罗佛教美术风格,因此,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除此以外,这里还有丰富的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都集中在这里。宾阳洞于公元500年魏宣武帝时开始开凿,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这些石窟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佞佛的历史情态。
唐代石窟中,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大多数,这与她长期身居洛阳有关。历时四年时间修建的奉先寺,其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堪称第一。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卢舍那像龛一组尺度宏伟的艺术群雕最为著名。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为龙门石窟中的最大佛像。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头部稍低,姿态可人,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卢舍那大佛侧旁还有其弟子阿难、迦叶、胁侍菩萨和力士、天王的雕像。这样的一组雕像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艺术整体,完美地烘托了佛教气氛。
龙门石窟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艺术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特别是雕刻、绘画、书法、建筑、服饰、乐舞、图案纹样以及时代社会风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遗产价值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1点中对于文化遗产的说明:“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龙门石窟是一项伟大的雕塑杰作,其无论在历史方面,宗教方面,还是在雕刻艺术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独创性和鲜明的典型性,因此符合文化遗产的定义。
龙门石窟不仅集中反映了我国北魏、唐代时期佛教的兴盛情况,而且其雕刻工艺精湛,内容题材丰富,反应了自云冈石窟以来我国雕刻造像技艺的变化情况。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堪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龙门石窟由北魏、唐代皇家贵族营造,他们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所主持开凿的石窟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政治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故龙门石窟符合文化遗产的真实性要求。另外,龙门石窟不仅包括了北魏、唐代时期塑造的佛像群体,体现了其自身结构的完整性,而且还能与所在周边环境很好地融合,丝毫不显得呆板。1500多年来,龙门石窟虽个别窟龛局部有围岩崩塌,窟内壁面剥落、少数石刻艺术品被石灰岩凝浆覆盖、少量文物近代被盗、局部石刻品受风化剥蚀脱落外,大部分窟龛造像及装饰艺术等保存尚好,基本还保持着原来的规模和风格面貌,是中国众多佛教石窟群中保存较完好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因此龙门石窟符合自然遗产的完整性要求。综上所述,龙门石窟造像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存,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朝、隋唐时期皇家对于佛教的信仰状况,有助于我国古代佛教史的研究,还体现出当时的手工劳动者精湛的雕刻工艺和无与伦比的审美观,因此是一笔丰厚的文化宝藏,无愧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
(来源:中国网)
编辑:齐晓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