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但山地多,平原少;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6%,平地占34%。同时,半干旱与干旱地区所占比重大,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0%以上。全国耕地面积12339.22万公顷(2003年),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种植业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部门,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油菜、甘蔗和甜菜等。
中国是一个少林国家,天然林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为保护环境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营造了许多防护林、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有“竹子王国”之称,竹林面积、蓄积量和竹材产量,约占世界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草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近四分之一,四大牧区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从东北到西南绵延3000多公里的广阔草原上,分布着许多畜牧业基地,可提供大量的牲畜、肉乳和毛皮。
中国近海海域面积广大,浅海渔场有15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四分之一。海洋水产极为丰富,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是中国四大经济鱼类。众多的河流、湖泊等为发展淡水水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从1990年开始,中国水产品产量就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占世界水产总量的六分之一左右。
农业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仅有全球7%的耕地,却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要吃饭。因此,中国农业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的份量。国外曾经有人担心 “谁来养活中国”?中国领导人和农业专家回答说:“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
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从1978年农村改革以后开始的。20多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在集体所有制的框架下,以市场为导向,大胆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探索了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实现形式。改革给农民带来实惠,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和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中国农业取得显著成就。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尽管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996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五年合计为7129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3.5%,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连年获得较好收成。粮食产量1998年达到51230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1999年至2001年,在遭受严重干旱和调减播种面积的情况下,仍高于1991年至1995年的平均水平。200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219万公顷,但每公顷单产增长132公斤,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5706万吨。现在,中国粮食、棉花、油菜籽、烟叶、肉类、蛋类、水产品、蔬菜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随着生产发展,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明显提高。2002年,粮食人均占有量为357公斤,猪牛羊肉、牛奶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分别为40.8公斤、10.2公斤和35.6公斤,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大多数农产品已由供给长期短缺向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转变。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特指农民在农村兴办的企业。农村改革和农业科技进步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他们的产品以其价廉的优势销遍全国城乡。
乡镇企业经营范围甚广,包括工业、农业加工、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饮食服务业等。2002年,全国共有乡镇企业2133万家,从业人员达13288万人,创造增加值3.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32%。
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源。目前,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达1万余家,其中超过1亿元的近4800家;有30多个乡镇企业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科技对农业的贡献
在农业科技领域,中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的贡献率已由1949年的20%上升到现在的42%。农业科技部门在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育种以及精耕细作的多熟种植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也获得重大突破。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家共培育出40多种农作物,近5000个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新组合,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四至五次,每更新一次,一般增产10%至30%。目前,中国粮食作物单产已由1950年的1.16吨/公顷增加到4.40吨/公顷,提高了2.8倍。
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研究成果改写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水稻耕作的历史,也为解决全人类的“口粮”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现在,中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1%,平均增产20%。2002年,袁隆平率领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自治区科技人员组成的攻关队伍,再度攻克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使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每公顷产量达到12000公斤。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等直接面向农村经济建设的科技计划,把先进的科技成果送到农村去,送到农民家中,对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作用昭著。
与此同时,农业部门从世界各地引进农作物品种、苗木10多万份,并选育了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的新品种、新品系。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新型农机具、农药等先进技术也得以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提高国际竞争力
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为全面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开始着重解决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问题,并投入财力物力,加快农业的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进程。中国科技部推出的“主要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已被列为“十五”计划重大科技项目,旨在开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等研究。该项目完成后,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总体水平将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领域可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同时,“奶业发展”、“节水农业”两个项目,也被列入科技部2002年启动的、期望能在近几年内有跨越式发展的12个重要应用科技专项,国家为该等项目总共投入200亿元。
此外,一个由农业部、财政部立项的全国性农业科技成果中试和转化计划,在2002年又推出了19个新项目,涉及粮食、油料、水果生产新技术,以及农业节水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等。该计划已经实施三年,在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齐晓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