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的发展
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2003年,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045亿元,实现利润815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42.7%,呈现出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自1996年以来,钢、煤、水泥、农用化肥、电视机的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1978年以前,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占77.6%,集体企业占22.4%。改革开放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个体和私营工业等其他经济成分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中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尝试,试图解决国有企业长期大面积亏损问题。截至2003年,中国4371家骨干企业中,已有80%的企业实行了公司制改革,而中小企业的改制面已超过90%。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回升,总体实力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也不断增强。到2003年,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47.3%,集体企业占6.8%,其余份额为非公有制企业占有,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以及个体和私营企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活跃局面。
2003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了48家国有企业的部分产权和股权的转让行为,涉及国有资本及权益225亿元。
能源工业
在中国工业门类中,包括火电、水电和核电的电力工业发展最为迅速。1990年以来,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从1亿千瓦跃上3亿千瓦的新台阶,2003年底达到3.85亿千瓦,发电量为19108亿千瓦小时。目前,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电网建设也进入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各大电网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和大部分农村。500千伏主网架开始逐步取代220千伏电网,承担跨省、跨地区电力输送和交换任务。以计算机为主的国际先进调度自动化系统已普遍采用并达到实用化程度。目前,除西北之外的六个跨省区电网,以及五个独立的省级电网500千伏主网架已经建成,连同一系列大型电站的投产,表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以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自动化为主干的新时期。
电力供应充足也得益于主要燃料煤炭产量的迅猛增长。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投巨资新建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使煤炭产量逐渐提高,1989年后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0亿吨以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煤炭工业的技术水平,目前已经具备设计、施工、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煤类洗选技术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煤类液化、地下气化工作正在开展。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煤炭出口量突破8000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
石油和天然气为中国的重要能源。中国原油产量1995年突破1.5亿吨,1997年至2003年连续七年年产量超过1.6亿吨,列世界第五位。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和机械制造、钢铁、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天然气产量1996年突破200亿立方米,此后一直保持稳步增长,2003年达到350.2亿立方米。石油、天然气产量的增加,使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明显提高。中国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从1995年的17.5%和1.8%上升到2003年的22.7%和2.8%。
2003年,中国核发电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120%。到2020年,除目前已经投产和在建的870万千瓦核发电能力外,将再建2700万千瓦的核电设施。
机械工业和汽车工业
中国机械工业可向各行业提供高水平的大型成套设备,包括大型燃气轮机、大型抽水蓄能机组、核电机组等发电设备,超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大型冶金、化肥和石化成套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新型造纸和纺织机械等。中国机电产品已成为外贸出口的支柱产品,1996年至2003年,连续八年保持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的地位。2003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达22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8%,比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幅度高11.1个百分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汽车工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得到稳步发展,汽车产量由1995年的145万辆增加到2002年的325万辆。2003年,全国共生产汽车444万辆,销售437万辆。汽车这个中国居民家庭拥有率最低的高档耐用消费品,现已发展成为零售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品。调查资料表明,中国有能力购买家庭用车的人群达1200万户,汽车工业前景广阔。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齐晓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