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料

西藏

时间:2005-11-17 18:14   来源:

 






自治区主席: 白玛赤林

自治区首府:拉萨
自治区人民政府地址:拉萨市康昂东路1-2号

邮编:850000

电话:0891-6332067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的广大地区。北邻新疆,东连四川,东北紧靠青海,东南连接云南,南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毗邻,西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南北最宽900多公里,东西最长达2000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无出海口。全区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海拔及气候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境内海拔在7,000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以上的有11座,被称为除南极、北极以外的“地球第三极”。全区为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所环抱。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可分为四个地带:一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长约2,400公里,宽约700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1/3,为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其间夹着许多盆地,低处长年积水成湖,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区。二是藏南谷地,海拔平均在3,500左右,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谷宽一般7至8公里,长70100公里,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三是藏东高山峡谷,即藏东南横断山脉、三江流域地区,为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北部海拔5,200左右,山顶平缓,南部海拔4,000左右,山势较陡峻,山顶与谷底落差可达2,500,山顶终年积雪,山腰森林茂密,山麓有四季常青的田园,景色奇特。四是喜马拉雅山地,分布在我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接壤的地区,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构成,平均海拔6,000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山区内西部海拔较高,气候干燥寒冷,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

 

  西藏的气候独特而复杂多样,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的带状分布,即:亚热带—温带—亚温带—亚寒带—寒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由于地形复杂,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及明显的垂直气候带。西藏气候总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气温较低,温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春干燥,多大风;气压低,氧气含量少。

 

  西藏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含量少,纬度又低,是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方,日照时数也是全国的高值中心,并呈现出由藏东南向藏西北逐渐增多的特点。太阳辐射的年变程,以1月最小,6月或7月最大。全区年均日照时数达1,6203,400小时之间,西部地区则多达3,0003,400小时。西藏地区平均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全区年均温度在零下2.811.9之间,温差较大。最温暖的东南地区年均温度约10左右,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年均温度在59℃之间,东部横断山脉地带,月均温度在10以上的时间有5个月左右,藏北高原年均温度在0℃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北麓山地年均温度在6以下。

 

  西藏年降水量在74.8901.5毫米之间,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总的分布趋势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迎风坡多于背风坡,东南湿润,西北干燥。雨季分明。雨量集中在6至9月,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以气温和降水为主要依据,可把西藏自治区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区,即:藏东南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区;波密、林芝高原温暖湿润气候区;三江高原温暖半湿润气候区;雅鲁藏布江流域高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喜马拉雅山脉北麓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区;阿里南部高原温带干旱气候区;藏东北高原亚温带湿润气候区;南羌塘高原亚寒带半干旱气候区;北羌塘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

土地资源

  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为122.84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区域差异明显,各地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这些土地大致可分为六个区域:

 

  一是藏东高山峡谷农林牧区,为西藏土地开发利用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总土地面积约26,188.82万亩,占全自治区土地面积的14.19%

 

  二是西藏边境高山深谷林农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边境地带。境内山高、谷深、河窄,气候、植被、水、热、土壤等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较多,是西藏独特的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区。土地总面积约16,316万亩,占西藏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9.03%

 

  三是中南部高山宽谷农业区。该区包括拉萨市、日喀则和山南地区各一部分,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产业结构较齐全,产值比重最大。土地总面积约8,399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61%

 

  四是高山湖泊盆地农牧区。位于西藏中南部高山宽谷农业区以南,喜马拉雅山脉主脊线以北,是一个东西狭长的地区,土地总面积约13,132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3%。本区多夜雨,属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霜冻,冬、春季多大风、沙暴等,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

 

  五是藏北高原湖泊盆地牧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土地总面积约87,954.93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8.67%。该区地势高旷、地形复杂、气候干旱、草原辽阔,大部分为纯牧区,是西藏最大的牧业区。

 

  六是藏北高原未利用区。位于西藏北部,土地总面积约28,725.57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90%。该区高寒、干旱、荒凉,局部草地初步开发为临时性牧场。西藏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类型较全,有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8种类型。其中:耕地总面积344.85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2%,在耕地中,水田1.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0.4%,旱地117.4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1%,水浇地227.3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5.9%;园地2.29万亩,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0.41%;林地是西藏面积较大的一类土地,仅次于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居第三位,全区林地总面积约为18997.1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0.55%;全区现有各类牧草地总面积约96711.99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3.73%,是我国主要的牧区之一;交通用地约35.71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2%;水域面积约8,409.40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67%;未利用土地约55,570.12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0.87%;城镇及工矿用地约56.16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3%

矿 产



  西藏目前已发现100余种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36种,矿产地2,000余处,有一定工业储量的20多种,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15.13亿吨,许多矿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资源潜在价值约为500亿元,人均约为20万元,是全国人均1.72万元的11.6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铜、火山灰、陶瓷土、菱镁矿、硼、自然硫、云母、砷等12种,其它较重要的还有石膏、泥炭、晶质石墨、锑、重晶石、金、银、钼、硫铁矿、铅、锌、钴、钾盐。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中的锂矿被人们称为“金属新贵”,我区锂矿储量居世界前列,是我国锂矿资源的基地之一。石油资源目前也探明有相当的储量。

能 源



  西藏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冰川水资源和大气降水。

 

  地表水资源:西藏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条,大小河流数百条,加上季节性流水的间歇河流在千条以上,年均径流量为4,482亿立方米。西藏的湖泊面积约250多万公顷,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主要湖泊有:巴松错、然乌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纳木错、色林错、扎日南木错、班公错。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个,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4个,大于5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3个,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821个。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河都流经西藏,其中,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发源于西藏。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都发源于西藏。

 

  地下水资源:总量约1,107亿立方米。

 

  冰川水资源:西藏的冰川面积约2.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6.7%,冰川水资源总量为332亿立方米,分为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两大类。其中75%的冰川为外流水系,25%为藏北内流水系。冰川融水是西藏河流、湖泊的重要补给来源。如帕隆藏布冰川融水补给量可占年径流量的60%,朗钦藏布、森格藏布其冰川融水补给量也达49.8%

 

  全区地表水资源总量约4,48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1.90万立方米,亩均水资源占有量约1.34万立方米。 西藏水能、地热能以及太阳能、风能蕴藏量丰富。据统计,西藏年平均天然水能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30%;地表水资源总量约为3548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13.5%;冰川水资源总量为3300多亿立方米。西藏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为5659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15%。西藏的地热蕴藏量居全国第一位。拉萨市当雄县辖区内的羊八井热田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气热田,也是世界已获开发利用的大型地热田之一。

 

  2004年,全区共有各类电站520余座,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5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165亿千瓦时,形成了藏中电网(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林芝电网、昌都电网和阿里狮泉河电网等4个区域性电网。全区基本实现县县有电,乡(镇)、行政村通电率分别达到71%和41%。

植 物



  西藏是全国五大林区之一,活立木蓄积量居全国第二,有原始森林面积71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0.84亿立方米。按有林地计算,全区森林覆盖率为5.8%,按有林地加灌木林地计算,全区森林覆盖率为9.86%,森林面积名列我国第五,蓄积量名列我国第一。常见树种主要有云杉、冷杉、铁杉、高山松、华山松、落叶松、云南松、白桦、青冈木等,经济价值很高。稀有针叶树种,如穗花杉、云南红豆杉、印度三尖杉、百日青等,是第三纪的孑遗植物。有高等植物6,400多种,其中:苔藓植物700余种,维管束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5,700余种。还有藻类植物2,376种,真菌878种。有木本植物1,700余种,药用植物1,000余种,油脂、油料植物100余种,芳香油、香料植物180余种,工业原料植物(含鞣质、树脂、树胶、纤维)300余种,可代食品、饲料的淀粉、野果植物300余种,绿化观赏花卉植物达2,000余种。可食用菌,如松茸等415种,药用菌,如灵芝等238种,已知有抗癌作用的真菌,如丝膜菌、虫草等有168种。

 

  全区有各种常用中草药400多种,具有特殊用途的藏药30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天麻、虫草、贝母、三七、大黄、党参、秦艽、丹参、灵芝、鸡血藤等。这些药材产量高,其中不少畅销国内外。

动 物



  西藏有脊椎动物798种,其中两栖类45种,爬行类55种,鸟类488种,兽类142种,鱼类68种。昆虫近4,000种。大中型野生动物数量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藏羚羊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70%以上;黑颈鹤越冬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80%;野牦牛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78%。现有野生动物中被列为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4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滇金丝猴、虎、野牦牛、藏羚羊、赤斑羚、羚牛、黑颈鹤、棕尾虹雉、蟒等4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盘羊、岩羊、麝类、马鹿、藏雪鸡、藏马鸡、墨脱缺翅虫等84种;西藏自治区增加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狐狸、斑头雁、赤麻鸭等16种。

 

  家畜、家禽主要有绵羊、山羊、牦牛、黄牛、犏牛、猪、马、驴、骡、兔、鸡、鸭等。这些家畜家禽长期以来适应高原环境,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西藏查明的鱼类中,鲤科的裂腹鱼及其亚科的鱼类占多数。羊卓雍错的高原裸鲤、雅鲁藏布江的铲齿裂腹鱼、班公错的裂腹鱼、朗钦藏布和森格藏布的裸裂尻鱼以及亚东鱼较为著名。

旅游资源



  自然风光旅游资源。西藏现有世界级国家自然保护区3处:珠峰自然保护区、藏北羌塘自然保护区、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名胜风景区1处:雅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风光主要有: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主的雪山风光区域、藏北羌塘草原为主的草原风光区域、藏东南森林峡谷为主的自然生态风光区域、阿里神山圣湖为主的高原湖光山色风光区域;湖泊类有神山圣湖为代表的高原雪山湖泊,纳木错为代表的草原湖泊和以巴松错为代表的高原森林湖泊等不同类型的湖泊。现已开辟了拉萨—林芝—山南—拉萨生态旅游环线;拉萨—日喀则—阿里观光朝圣旅游线;拉萨—日喀则—定日—樟木观光旅游线;拉萨—那曲—青海草原风光旅游线。

 

  人文旅游资源。西藏有1,600多座保护完好、管理有序的寺庙,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主要有以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为代表的藏民族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中心人文景观区;以山南雍布拉康、桑耶寺、昌珠寺、藏王墓群为代表的藏文化发祥地人文景观区;以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萨迦寺为代表的后藏宗教文化人文景观区;以藏北“古格王朝古都遗址”为主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区;以昌都康区文化为代表的“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区等。全区现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1座:拉萨市;世界文化遗产2处:布达拉宫、大昭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拉萨、日喀则、江孜;一年有14个风俗各异的民间重大节日。

 

  名胜古迹。西藏现有名胜古迹16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9处。国家级著名古迹有:(1)布达拉宫。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堡建筑群,解放前是达赖的冬宫,位于拉萨市中心。1995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3)甘丹寺。位于达孜县。(4)萨迦寺。位于萨迦县。(5)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市,是历代班禅驻锡寺。(6)昌珠寺。位于乃东县。(7)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位于江孜县。(8)藏王墓。吐蕃王朝时期藏王的墓葬群,位于琼结县。(9)古格王国遗址。位于札达县。(10)哲蚌寺。位于拉萨市西郊。(11)色拉寺。位于拉萨市北郊。(12)罗布林卡。位于拉萨市西郊,解放前是达赖的夏宫,现为人民公园。(13)夏鲁寺。位于日喀则市。(14)托林寺。位于札达县。(15)桑耶寺。位于扎囊县,是西藏的第一座寺院。(16)卡若遗址。位于昌都县。(17)扎塘寺。位于扎囊县。(18)白居寺。位于江孜县。(19)小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20)朗赛林庄园。位于扎囊县。(21)大唐天竺使出铭。位于吉隆县。(22)拉加里王宫。位于曲松县。(23)吉如拉康。位于乃东县。(24)桑喀古托寺。位于洛扎县。(25)科迦寺。位于普兰县。(26)列山墓地。位于朗县。(27)吉堆吐蕃墓群。位于洛扎县。

 

  西藏自治区不断开发利用自己独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现已形成具有各自不同特点的拉萨、藏西、藏西南、藏南四个旅游区。   

 

  拉萨旅游区:包括拉萨、羊八井、当雄、江孜、泽当、日喀则、羊卓雍湖等。拉萨既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藏传佛教的中心。这里的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八廓街、罗布林卡和"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是拉萨游览区的主要景点。其中,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三大寺"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西旅游区:藏西即阿里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个旅游区以宗教旅游为特色,主要以普兰为进出口岸,吸引尼泊尔和印度的旅游者到神山圣湖旅游,吸引国内外虔诚信徒来这里朝拜。  

 

  藏西南旅游区:藏西南现已成为以登山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区,主要接待经樟木口岸入境的尼泊尔旅游者,组织他们观赏这里的山川风光,开展登山活动。   

 

  藏南旅游区:以林芝为中心,在这里一日可看四季美景,有积雪皑皑的山峰,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满坡的杜鹃花和奔流不息的江水,不仅景色怡人,而且气候湿润温和。   

 

  新旅游线路和特种旅游:西藏自治区近年来又开辟了新的旅游线路:拉萨-林芝-山南-拉萨东环形线和拉萨-日喀则-阿里-日喀则西环形线,还开展了汽车探险、徒步旅游和科学考察旅游等特种旅游,并且推出了拉萨雪顿节、羌塘赛马艺术节和山南雅砻文化艺术节等旅游项目。   

 

  旅游设施:1994年底,西藏拥有各级各类旅行社30多家,旅游涉外饭店50 家,其中星级饭店7家;旅游接待车辆400余辆,旅游业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在北京、成都、西安建立了与西藏自治区联网的旅游饭店,在香港、尼泊尔和北京、成都设立了旅游办事处和服务点。1994年,西藏自治区共接待海外游客2.8万多人次,营业收入1.8亿元,创汇1000多万美元。

环境状况



  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西藏的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西藏高原这里每立方米空气中只含氧气约150170,相当于平原地区的62%65.4% 。  西藏的工业和其他污染的程度都是相当轻微的,从未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也没有酸雨现象。西藏对所有可能影响环境的建设项目,坚持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治理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原有的部分污染源也得到治理。全区燃料燃烧废气消烟除尘率为80%。城市建设实行合理规划,强化园林绿化,拉萨市绿地覆盖率为17.6%,人均绿地12平方米

 

  近年来,技术和研究部门完成了西藏自治区工业污染源、野生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等重要课题。在拉萨、日喀则、昌都建有环境监测站。根据调查和监测,目前西藏的环境状况保持良好的状态。大气,水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环境辐射在正常范围之内,不存在任何人为造成的放射性污染。

 

  2004年年末全区共有各类环境检测站3个,水质监测站34个,水土保持监测站3个。全区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077.3万公顷,占我区国土总面积的33.9%

实施各项环境保护法规

  西藏自治区政府一贯重视贯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基本国策,并认真执行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和自治区政府还陆续颁布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森林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草原管理暂行规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保护水产资源的布告》、《西藏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一批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其中仅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规章就有20多件。 西藏自治区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设立于1975年;1990年成立了自治区的环境保护委员会。根据西藏自治区制定的各项环境保护法规,全区自然环境保护内容包括森林、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生态农牧业、水源地、自然和人文遗迹、风景名胜、有价值的地质地貌、山峰保护等。多年来,在森林保护方面,强化护林防火和封山育林,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



人 口



人口统计

2004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73.68万人,比上年净增3.5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7.4‰,死亡率为6.2‰。

人口增长率

2004年自然增长率为11.2‰。

民 族

  西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除藏族外,还有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以及尚未确定族称的僜人、夏尔巴人,加上汉族和其他民族干部、职工,全区现有41个民族成份。世居民族有:藏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怒族,还有尚未确定族称的僜人和夏尔巴人,其中门巴族、珞巴族等区内独有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南部和东南部,为跨境而居。目前全区有8个民族乡,分别是:错那县勒布区勒、麻玛、贡日、基巴门巴族乡,林芝县排龙门巴族乡,米林县南伊珞巴族乡,墨脱县达木珞巴族乡,芒康县下盐井纳西民族乡。1987年,自治区人大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随后又颁布了这一规定的实施细则,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普遍重视和广泛地学习使用,全区30多种报刊杂志中有27种同时出有藏文版。多数学校采用藏汉双语授课,农牧区乡村小学均用藏语文授课。西藏民族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得到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局势的稳定。

文化程度



  2004年全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009人,在校生14731人,毕业生2108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223人,在校生8549人,毕业生2544人。全区 中学招生5.3万人,在校生13.6万人,毕业生3.1万人。普通小学招生5.91万人,在校生32.70万人,毕业生4.52万人。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4.7%,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幼儿园在园幼儿8204人。



经 济



国内生产
总值

2004年全年西藏生产总值(GDP)实现211.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04年人均GDP达7779元,比上年增长11.0%。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3.33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57.61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110.60亿元,增长12.8%。

扶贫计划

  与内地,特别是沿海省、区相比,西藏还是一个欠发达的地区,1998年,全区仍有21万人生活在贫困线线以下,约占全区农村人口的9.8%。1993年底,国家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在20世纪的最后七年中,为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1994年,自治区政府开始实施"西藏自治区扶贫攻坚计划",该计划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六年时间基本解决本区4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由于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和群众的积极参与,这一攻坚计划实施得十分顺利。在1994年至1997年底的四年中,全区贫困人口从48万锐减到21万,贫困县由22个减为9个。

   西藏的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在西部沿喜玛拉雅山北麓地区、藏中农牧结合部和藏东横断山脉地区。这些贫困地区生产条件十分困难,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当地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无法维持最低生活需求。

   在这次扶贫攻坚战中,自治区政府强调以开发带动扶贫,为贫困人口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使其能够自我发展,生产脱贫。这些措施包括由政府投资,当地群众投劳的农田、草场和水利基本建设,利用当地资源兴办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等。与此同时,大力兴办学校和农业科技培训班也被认为是扶贫计划的重要内容。

   仅在1996和1997年间,全自治区就利用国家扶贫款和自治区自筹资金投资兴办了246了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达4.1亿元。由于这些项目的实施,到1997年底,在贫困地区改造中、低产田9700公顷,新开荒地4000公顷,草场建设5.3万公顷,新建水渠62条,总长4000公顷,新修人畜饮水工程37处。这些农业基本建设工程为当地人民的脱贫创造了条件。西藏的绝大多数贫困人口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那里缺地,缺草场,缺水源,且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当地人民基本上难以通过改善生产脱贫。在这种情况下,搬迁和移民便成为政府考虑的最终手段。最近几年中,江孜县政府采取政府出资为主,个人再加一点的办法帮助41家贫困户从山高沟深、资源贫乏的地方搬迁到年楚河开发区内,使之在条件较好的地方通过生产经营解决温饱。到1997年,日喀则地区政府共组织搬迁326家贫困户,共2119人,其中76%已在短期内脱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贫困县农牧民认识到家庭人口太多是他们无法脱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主动要求本地政府发放避孕工具。在仁布县,政府将扶贫与鼓励妇女晚婚晚育、提倡生育健康结合起来。因此,该县近年来在逐渐摆脱贫困的过程中,其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在千分之十二以下。目前,除了中央政府的直接投资和扶贫贷款以外,西藏还享受一系列的特殊优惠政策,如贫困户可免除国家定购粮的任务;贫困户可享受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等生产资料的补贴;以及贫困地区的开发项目的设计、勘测等费用由政府承担等等。

   此外,内地各省也参与了援藏扶贫工作。有的省、市将对口帮助的西藏地、县的扶贫工作列入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力争使所帮扶的地区的西藏人民和本地人民共同走上富裕之路。

财政收支

2004年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99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完成财政支出136.07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减少8.2%。

工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4年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农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4年农业产值26.56亿元,增长2.0%。

旅游业

2004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22.3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7%。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12.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5%;接待海外旅游人数9.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7.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5.32亿元,比上年增长47.7%。创汇3,6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3.5%。

外贸状况

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235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7%

人民生活

2004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实现可支配收入8,200元,比上年增长1.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861元,增长10.1%。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5.6%64.0%

外资利用
状况



  西藏自治区政府欢迎外国厂商在能源、交通、建筑、轻工、纺织、机电、商贸、食品、养殖、加工、农林牧业开发和旅游业开发等方面的投资,或经营独资、合资企业,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尤其欢迎中、长期投资项目和有效益的综合开发。西藏自治区政府还支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开办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从事"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业务,以及边民互市贸易。凡经政府部门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均可享受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有关优惠政策。到目前为止,西藏自治区政府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已达50多家。仅1994年就有19家,总投资10.2亿元人民币和2000多万美元,协议和洽谈客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马来西亚、尼泊尔和澳门、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合作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先后开始同西藏进行经济合作,实施了部分国际援助项目。其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81年开始提供约40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羊八井地热电站建设;1989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以抗御干旱、改善灌溉条件为主的拉萨河谷四县(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已全部投入使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321.5万美元的援助,用于西藏自治区妇幼保健站等10个项目的建设。1995年,联合国开发署决定向西藏西部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聂拉木、定日、定结、吉隆4县提供82.2万美元的援助,包括农业、住房、学校、风能发电、家庭手工业等项目。

国际资金和援助计划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81年开始提供约40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羊八井地热电站建设;1989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以抗御干旱、改善灌溉条件为主的拉萨河谷四县(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已全部投入使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321.5万美元的援助,用于西藏自治区妇幼保健站等10个项目的建设; 1995年,联合国开发署决定向西藏西部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聂拉木、定日、定结、吉隆4县提供82.2万美元的援助,包括农业、住房、学校、风能发电、家庭手工业等项目。

支柱产业



  和平解放50年来,在中央和全国兄弟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经济从一穷二白起步,逐步形成或正在形成以旅游业为首的六大特色支柱产业,为新世纪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点。

  这六大特色支柱产业是:   

  旅游业:西藏拥有举世无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旅游业是全区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特色产业。在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朱镕基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快发展旅游业,一定要把旅游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九五"期间,西藏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去年达60.8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6.5亿元,间接收入32.6亿元,分别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5.5%和27.8%。"十五"期间,西藏将围绕建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实现与欧、美、日、韩、新、尼泊尔等国家、港澳台地区及国内其他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联网,形成观光、探险、休闲、度假齐全的大旅游产业体系,建成以拉萨为中心、连接6个地区、5个周边省区和尼泊尔的旅游线路。自治区旅游局局长张万生说,到"十五"末,西藏将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5.5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一成左右。  

  藏医药业:独具特色的藏医药业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九五"期间,西藏藏医药业开始将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生产工艺结合起来,逐步走出西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年产值已逾3亿元。"十五"期间,西藏将坚持改善条件和内涵建设并重、突出藏医药特色与完善服务功能并举,加强藏医药人才培养,推进藏药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引进现代标准加快传统藏药的剂型改良,促进藏医药生产与国际国内接轨,广泛采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实现藏红花等传统藏药材的人工繁育栽培,建立全国最大的藏药材基地,形成全国藏医药研究开发生产中心。 

  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西藏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十五"期间,西藏将进一步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大力发展高原食用菌、红景天、人参果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充分利用西藏饮用水资源蕴藏量大、微量元素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矿泉水、啤酒、植物保健品,建成国家级绿色饮料生产基地;逐步建立藏东野生菌类开发基地、藏东野生生物食品生产基地和藏北野生生物食品开发基地,建立绿色食品生物资源种质库,并形成一定的加工能力和品牌效应。  

  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西藏的农牧资源和民族手工业具有独特优势。"十五"期间,西藏将大力发展牦牛、优质青稞等农畜产品深加工,通过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济;充分发挥民族手工技能优势,以出口地毯为拳头产品,以开发旅游纪念品为重点,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  

  矿业:西藏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6500多亿元,人均25万元,目前矿业开发总产值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十五"期间,西藏将有重点地发展矿业,加强地质勘查,重点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铬、铜、黄金、铅、锌、硼、锂等矿产资源,对玉龙铜矿、扎布耶湖资源等重大开发项目,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入股,合作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附加值。  

  建筑建材业:建筑建材业日益成为西藏重要的支柱产业,2000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1%。"十五"期间,西藏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按照培育强势企业、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建筑建材质量的总体要求,实现建筑建材业的快速发展。

教育、科技

  2004年底,全区拥有各类学校101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47%。

 

  2004年全年共承担国家科技项目46项,安排重点科技项目75项,受理专利申请62件,授权专利23件。全区共有气象台站39个,气象雷达观测站点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1个,地震台站7个,水文监测站32个。

医疗卫生

  2004年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32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64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5个。病床床位6,413张,其中医院4,238张。卫生技术人员8,569人,其中执业医师3,447人。每千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了2.34张和3.13人。

体 育

  2004年全年新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27处,总投资240万元,在拉萨组织了迎奥运万人登山活动。我区运动员在国内、国际竞技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3枚、银牌6枚、铜牌12枚。全年销售体育彩票950万元,筹集公益金161万元。

文化艺术

新闻出版

  2004年年末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 场所29个,文化馆37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出版报纸5,352万印张,各类杂志75万册,图书795万册。



通 讯



电话拥有率

  2004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0.1万户,达到37.6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3.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3万户。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9万门,总容量达57万门。新增移动电话用户6.6万户,达到了39.7万户。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77.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7.1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8.6部/百人。

广播影视

2004年广播电台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4座,电视台2座。广播人口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83.1%和84.5%。



交 通



铁 路

青藏铁路铺轨进藏,2005年将全线铺通,2006年进行试运,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即将结束。

公 路

全区共有20条国省道干线公路、401条县乡公路和74条专用公路,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203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乡镇、建制村通车率分别达到93%和73%。建成了总长为1080公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道。

航 空

建成了拉萨贡嘎、昌都邦达两个民用机场,开辟了拉萨至北京、成都、重庆、西安、西宁、上海、云南迪庆、昆明、香港和尼泊尔加德满都等国内国际航线。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齐晓靖


 

编辑:王伟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