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英文简称ECFA)引发台湾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日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接受台湾媒体采访,畅谈两岸签署ECFA的意义以及后ECFA时代两岸经贸合作前景。
四个单项协议将释放更大效应
ECFA的签署与近年来两岸贸易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陈德铭介绍说,两岸贸易额增势良好,从2000年的300亿美元到2009年的10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贸易额增幅超过60%。另一方面,中国-东盟自贸区今年1月1日全面启动,与东盟十国6000多种商品实现了零关税,中日韩自贸区的研究也将在2012年完成。这些为大陆和台湾加强经贸合作提供了动力。
陈德铭表示,ECFA的签署是两岸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两岸经贸的正常化到制度化,甚至为更加自由的贸易提供了保障。他强调,ECFA的签署只是一个开始,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和早期协议,接下来4个单项协议的签署将释放出更大的效应。
根据ECFA有关规定,两岸将在协议生效后的半年内开始4个单项协议的谈判,其中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障以及争端解决。
在采访中,陈德铭详细阐述了4个单项协议的重要作用,并称4个单项协议一旦签署,就会显现出两岸的非常紧密的经济关系和进一步优势互补的势头,这种势头会在亚太或者整个世界起到重大作用。
当记者提出,“投资保障协议”签署后,可能吸引一些外商到台湾,把台湾当做一个跳板时,陈德铭指出,“国际资本会看好台湾,这是肯定的。”在产业配套上面,台湾比东盟具有更大的优势。相信会有很多资本到台湾去投资,利用台湾的代工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然后再到大陆,或者也有一部分在台湾做了核心部件,最后的组装到大陆完成等等,这对增加台湾就业也会有很大帮助。
陈德铭表示,大陆加台湾可能是“1+1﹥2”,台湾的企业家具有良好的创意,并且与西方先进的技术结合紧密,而大陆具有世界上最广大的市场以及改革开放30年建成的配套产业链,可以弥补台湾市场小的劣势。两岸的优势加在一起将是无人可比的。ECFA的深远意义最终会一步一步体现出来。
“这4个协议很重要,这4个协议谈完,ECFA才算全面完成。我觉得两岸的经济会有一个非常灿烂、光明的未来。”陈德铭说。
打造中华民族的自主品牌
当有记者问到后ECFA时代台湾企业的发展战略时,陈德铭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进行结构调整。他举了正在美欧热销的iPAD的例子,iPAD就是台商在大陆的工厂完成组装的,但是直到现在,美国、欧洲、日本市场上都有销售了,而大陆仍然买不到,“这就说明,大陆和台湾的加工贸易是按照零部件加工、组装、出口到欧美,这样一条线走的。”陈德铭说。
对于今后加工贸易的发展,陈德铭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在大陆的台商把加工产业链往高端提升,也就是说,逐步从代工走向自主品牌,从自主品牌的生产走向设计和营销,即“微笑曲线两端”,一端往设计走,一端往市场销售走。
陈德铭认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由出口在大陆和台湾经济中的地位以及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需疲软共同决定的。“大陆的代工能力很强,欧洲很多名牌的包、服装都是在大陆代工的。但是代工的品牌不是我们的。台湾有一些自己的品牌,比如明基、华硕,但是与欧美和日本相比也有一定差距。”陈德铭说,“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品牌。在这点上,两岸可以进行合作,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提升一些中华民族共同的品牌。”
在采访中,陈德铭多次强调建立自主品牌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建议。他指出,“自主品牌是通过自己的能力研发的技术,这给我们很多新的机会和新的亮点。比如说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等等,有很多品牌。台湾的节能灯、LED、LCD都做得很不错,这方面的合作将带来共赢。”
留在大陆的台商会是多数
“富士康”事件带来的转移大讨论还在继续。关于大陆人口红利期是否已过的问题,陈德铭给出明确回答,“5~10年内,大陆的劳动力不会到达‘刘易斯拐点’。”一方面,大陆的人口还在继续增加,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加强使劳动力结构逐步优化。
“大陆去年一整年没涨工资,因为‘富士康’事件,全国有20多个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水平,平均增幅在10%到20%之间。我个人觉得上调幅度在合理区间之内,也在企业家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工资应该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效益挂钩。这样也是劳动者长期的利益保障,如果企业都办不下去,劳动者也没处就业。”陈德铭说。
在谈到是否担心台商转移出大陆时,陈德铭仔细分析了台资企业在大陆的几种选择,并坚信大部分台资企业会继续留在大陆。
陈德铭认为,台资企业面临4种选择:一是继续留在本地;二是部分转移至中西部;三是往南走,比如东南亚国家;四是回台湾。他说:“我比较自信,台资企业留在大陆的是大概率,出去的是小概率,但是我们欢迎他们自主选择。大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产业配套门类比较齐全,人才数量和素质都在逐步提高,加上30多年的成万亿固定资产投下去,大陆的基础设施变得越来越好。这种条件不是哪个国家和地区都具备的。”
刺激内需政策不会退场
大陆逐步壮大的消费市场已然成为全世界商家抢占的“新大陆”。对于台湾企业来说,在竞争中,他们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有记者问道,大陆拉动内需的政策是否会走向常态化,对此陈德铭表示,由于今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比较好,政策会以稳定为主,即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年可能考虑推动拉动内需政策的常态化。
他指出,大陆激励消费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国策。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利用好内需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去年大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今年有望突破4000美元,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的标准中属于中等收入。尽管内部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但是巨大的人口意味着巨大的市场,这是任何别的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因此,大陆刺激内需的政策不会退场,而且会更加完整和完善,这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要跟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结合起来。
陈德铭分析说,大陆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平稳过渡,就是因为在政府决策下,商务部门采取了“两下乡、两换新”的措施。今后将逐步把这些政策统一到常规、持久的机制上,激励国内13亿人的消费。
据预测,大陆的人口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15.3亿~15. 8亿的峰值。“对于台湾来讲,大陆劳动力红利并没有过,还有相当一段的劳动力优势期和广大的市场。”陈德铭说。
在投资方面,陈德铭认为,大陆的二三线城市和农村还有广阔的前景。他指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陆的内需尤其是最终消费将保持一个常态稳定的增长,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需市场,这对台湾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