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有近千名在美国的台胞来到大陆,某种意义上,他们是两岸关系的破冰者。”吴国祯虽已离开台湾近40年,说起话来还带着一股浓重的台湾腔。
现任台盟中央副主席的吴国祯1947年出生在台湾花莲,他的一生,因在美国参与声势浩大的“保卫钓鱼岛运动”(台湾称保卫钓鱼台)而改变。
1971年9月,五位在美国的台湾留学生组成保钓特邀团,经香港到北京,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打破了两岸的冰封状态。此后,陆续有海外台湾同胞到大陆考察,有些甚至到大陆定居。
吴国祯即是其中的一员。1975年,30岁的吴国祯经欧洲只身来到北京,他因此被台湾当局列入黑名单。两年后,他拿到了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在中国科学院从事光谱学的研究工作。
“当时对华侨的政策是‘来去自由’,后来有部分到大陆的台胞因各种原因离开。”吴国祯坚持留下,“其实想想,如果换作现在的自己,不一定再敢这样一个人跑过来,那时真是年轻,应该得个‘最佳勇气奖’”。
吴国祯的父亲是小职员,在他上小学四年级时,全家从花莲搬到了台北。他先后就读于建国中学、新竹清华大学等名校,“当时家人对我的选择不是很理解”。
“刚到北京时,生活比较苦,冬天老吃大白菜。”后来,吴国祯跟一位北京姑娘结婚,并有了个可爱的女儿,“女儿小时候曾说,‘爸爸真可怜,都没有亲戚’”,这句话听起来令人心酸。到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女儿才见到了“爸爸的亲戚”,而那时,她的奶奶已经过世。
1995年,吴国祯调往清华大学。在从事物理研究和教学工作之余,他还曾任台湾同学会会长、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等职,为两岸的交流尽心尽力。
已在大陆生活了三十几年的吴国祯忆起年轻时爬玉山的经历仍难掩激动,“当时的路不好走,登玉山需要向导,没雾时甚至可以望到太平洋和台湾海峡”。那时,玉山之巅还立着一座于右任的铜像,并刻有那首知名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当然,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吴国祯一直支持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岸问题,“现在这种‘先经后政’、和平的解决方式很不错”。
主张和平,是因为他曾体验过战争的残酷。1970年,大学刚毕业的吴国祯曾在金门服兵役,“好莱坞电影中的战争好像很好玩。但当炮弹向你飞来时,炮声是很凄惨的,这种声音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大陆象征性地向金门空地上投放炸弹,“但有时会打偏。炮弹炸开时会撒下很多《毛主席语录》,当然必须上交,私藏会被军法处治。”
“现在两岸在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增进年轻人的了解非常重要。”上个学期,吴国祯的班上有三位来自台湾的本科生,“我找他们聊过天,希望除了学习外,他们要多看多听,多了解大陆。”
吴国祯曾把《参考消息》送给台湾朋友的女儿,“她对大陆的看法是片面的。台湾的新闻有的太偏狭,像《参考消息》这种资讯类的报纸台湾也没有。”近来,吴国祯开始在台湾《两岸犇报》上写“荷清苑书简——与台湾青年朋友的通信”专栏,“什么都谈,希望能开拓台湾年轻人的视野,让大家摒弃偏见”。(记者 郑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