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北京 晴 7 ~ -3 ℃ 微风/台北 多云 18 ~ 12 ℃ 微风
特别推荐
重要文献汇集
重要言论
中共中央文献
全国人大文献
中央政府文献
全国政协文献
中央军委文献
外交文献
国台办文献
其他部委文献
民主党派文献
民间团体文献
历史文献
地方政府文献
台湾地区相关文献
中国政府白皮书
七日回顾
历史上的今天
大事记
数  据
涉台常识
中国概况
 
 
 
字号:
《台湾地名解说集锦·云林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

  时间:2006-10-18 16:37    来源:     
 
 


 

  1、斗六

  斗六昔称为“斗六门”,该地昔为平埔族洪雅族之斗六社的居住地,在康熙末年时,该地垦成,乃译斗六社之音为地名,称为“斗六门”。加上“门”字,乃是因为当时其位置恰位于诸罗县东方之门锁重镇,因而有“斗六门”之称。后来则去掉“门”字,改称为“斗六”。

  2、斗南

  斗南原称“他里雾”,民国九年时,因其位于斗六之南方,故改称为“斗南”。他里雾之地名是译自当地的洪雅族之“他里雾社”社名。

  3、林内

  此地清朝以前为浓密如荫的大林野,后来闽人郑萃徘自福建漳浦来此地开垦,在乾隆、嘉庆年间,因平匪有功而获封赐,从此传家立业,人口集结,因村庄在树林内创建,故名“林内”。

  4、古坑

  古坑旧称为“庵古坑”,可能是由来于初期的入垦者,在坑谷内种植庵瓜而有此称,在民国九年时,改称为“古坑”。另有一说为古时候有一对夫妇,专门打铁为生,其所住的地方命名为“打铁坑”,这一对夫妇非常恩爱,居民羡慕,乃称此地为“尪婆仔坑”。日据时期因不文雅而更名“庵古坑”,其意为温暖的古窝,行政区调整时改名“古坑乡”。

  (云林县政府编印。可爱的故乡——云林,页9)

  5、大埤

  大埤原称为“大埤头”,其名称由来有二说:

  1.因往昔创村于荷包连圳埤之头,故有此称。荷包连圳即在早知与柳树脚间,引倒孔溪之水,流向西北至大埤头入圳,因在本地设埤塘储水,乃称之为大埤头。

  2.明末荷兰人占领时,于大埤西北方建设红毛埤,其上游的庄社是在“红毛埤”之头顶,住民取其意称为“大埤头庄”。

  (云林县政府编印。可爱的故乡——云林,页10)

  6、莿桐

  莿桐原称为“莿桐巷”,可能是由来于移民在莿桐树林间,创建村庄,故得此称。民国九年时,则改称为“莿桐”。

  (云林县政府编印。可爱的故乡——云林,页10)

  7、虎尾

  虎尾旧称为“五间厝”,最初开垦时名为“后尾”,后来因“后”与“虎”本地语音相似,日本人不知,乡民也不明白,就将“后”误为“虎”,于是“虎尾”地名就此沿用。

  (云林县政府编印。可爱的故乡——云林,页6)

  8、西螺

  “西螺”地名由来于当地的巴布萨平埔族之番社名“西螺社”。

  西螺(台语ㄙㄞㄌㄟ)最初是平埔族巴布萨族居住,他们称本地为Soreau。三百多年前西螺地形很像田螺,而凑巧浊水溪对岸的北斗区也很像田螺,经协议将位于溪南端的叫西螺,北斗叫东螺。西螺又称“螺阳”,一是依据“北辰南阳”的位置,就是浊水溪南畔;另一说是出自开拓者为追思故土福建螺阳而取。

  (西螺镇公所编印。西螺镇公所工作简报)

  (云林县政府编印。可爱的故乡——云林,页8)

  9、土库

  “土库”昔作“涂库”,其由来应与往昔当地的洪雅族之猴闷社自称“土库”之译音有关,后来才改称为“土库”。

  10、褒忠

  本地原称为“埔姜仑”,乃是因为移民最初是在埔姜茂生之沙丘建庄,而有此称,“仑”是沙丘的意思。后来在清乾隆五十一年时发生林爽文事件,当时本地一位名为张源懃的庠生,纠结了乡勇数千人来抵抗,守庄数月,屡败爽文军,事后并且帮助官府平定其它地方的动乱。乱后,张生除了获得清廷封官赏赐之外,其居住地亦获赐“褒忠”二字为庄名,故原埔姜仑,从乾隆末业改称“褒忠”。日据时期曾废“褒忠”,而恢复原称,光复后,乃再以“褒忠”为乡名。

  11、二仑

  “二仑”即是在有两座沙丘的地方创建村落而得名。二仑昔作“义仑”,这与本地的客籍移民有关,因为客语的“义”与“二”同音。后来此地便改称为“二仑”。

  12、仑背

  因为本地之村落创建于沙丘之背后(本乡仑前村仑背国小旧址南边)而得名。开拓先民为躲避暴风及洪水,便选择地势较高的沙丘偏南地带定居,后来人口增加,便以此沙丘为界,称沙丘南面地带的部落为“仑前”,称后移居的沙丘北面村庄为“仑背”,本乡多偏属沙丘之北,乃以“仑背”为名。

  (仑背乡乡公所编印,民83,仑背乡之农业暨农地利用综合规画)

  (云林县政府编印。可爱的故乡——云林,页12)

  13、麦寮

  关于“麦寮”地名之起源,据传垦殖初期有植麦者搭寮居住于此,故有此称。

  14、台西

  台西原称为“海口厝”,因为地当旧虎尾溪之出海口,故有此称。光复后,以其位于台湾岛之西边,改称为“台西”,以与台北、台南、台东、台中对称。

  15、东势

  清乾隆十三年间,有一黄姓家族迁来,不久人口增加成一大部落,民众以东方之部分称为“东势厝”,之后设为“东势乡”。

  (云林县政府编印。可爱的故乡——云林,页13)

  本乡移民均由海丰港登陆,因处于海丰港之东方乃命名“东势”,“势”取人旺势振之意,闽南语亦有方位之意。

  (云林县东势乡公所编印,云林县东势乡地方志)

  16、北港

  北港旧称为“笨港”,由于往昔笨港被溪道截断后成一北一南,将其在溪北者称为“笨港北街”,后来则改称为“北港街”,“北港”就成为本地的地名。

  17、四湖

  “四湖”地名之由来,乃是由于往昔之聚落沿着境内的四个池沼而建立。该池沼系往昔舄湖陆化后之遗迹,已经萎缩成淡水的池塘。

  18、口湖

  本地原名“乌麻园”,乃因往昔此地所种尽是乌麻。后来改称口湖有二说:

  1.光复后由于本地四周均有鱼池,且广阔如湖,故称“口湖”。

  2. 由于本地地当四湖、后湖、内湖、施厝湖等以“湖”为地名之聚 落群的入口位置,因而有“口湖”之称。

  (云林县政府编印。可爱的故乡——云林,页11)

  19、水林

  水林原称为“水灿林”,民国九年才改为今称。该地昔为一大舄湖,陆化后多沼泽,因沼泽内水漆茂生,故有此称。水漆生长于海泥中,叶有粗毛,触之肿痛,与咬人狗同。

  20、元长

  本地在清乾隆六年时,有一位名为傅元掌的人,从福建省泉州府率人来此开垦,垦毕,创建村庄,并热诚为地方服务,去世后乡民为感念其恩德,乃以其名“元掌”为庄名。后来称为“元长”之说有二,一为讹传所致。另一说为清嘉庆年间,住民平乱有功,报请清廷嘉许,因“掌”与“长”谐音,赐改称“元长”。(云林县政府编印。可爱的故乡——云林,页11)

  二仑 土库 大埤 元长 斗六 斗南

  水林 北港 古坑 四湖 西螺 东势

  林内 虎尾 仑背 麦寮 莿桐 台西

  褒忠

  乡名得自今仑东、仑西二村之旧大字,二仑即在有二座沙丘处创建村庄故以名。二仑昔作“义仑”,盖与客籍移民有关,客语“义”与“二”同音,日据初将义仑改成“二仑仔”,民国九年改称今称。

  乡名取自今忠正、顺天、宫北等里之旧大字。“土库”昔作“涂库”,其由来应与往昔此地洪雅平埔族(Hoanya)之猴闷社自称Docowamg的译音有关。节译其Docow为“涂库”者也。

  乡名得自今北和、南和二村之旧小字“大埤头”。因往昔创村于荷包连圳埤之头,故称。荷包连圳即在早知与柳树脚间,引导孔溪之水,流向西北至大埤头入圳,因其设埤塘储水之地,乃称之大埤头。民国九年改为“大埤”迄今。

  乡名取自今长北、长南二村之旧大字。该地之荒埔,大约在乾隆年间,由闽籍大垦首吴大有招佃垦成。乾隆六年有传元掌者,从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董头社移居此地为垦首,至垦务完成,创建村庄,乃以其名“元掌”为庄名,后来讹为“元长”。

  斗六昔称“斗六门”,道光以后删去“门”字,称“斗六”。该地以前为洪雅平埔族(Hoanya)鲁都亚支族斗六社(Talackbayan),另名柴里社域。康熙末年该地垦成,乃译斗六社之音为地名称“斗六门”。“门”字乃因当时其位置适当诸罗县东方之门锁重镇故也。

  斗南原称“他里雾”,民国九年,因其位于斗六之南方向,故改称“斗南”。他里雾之地名,系译自洪雅平埔族(Hoanya)Dalivo社者,因汉人在该社北方创建聚落故得名。

  乡名取自水北、水南二村之旧小字。水林原作“水灿林”,民国九年改为今称,该地昔为一大舄湖,陆化后多沼泽,因沼泽内水漆茂生故名。水林地方在十七世纪时,为舄湖内侧之聚落。

  镇名由古“笨港”演变而来,盖笨港往昔被溪道截断后成一北一南,将其在溪北者称“笨港北街”,至同治年间,始正式改称“北港街”,一直沿用至今。

  乡名得自今古坑、朝阳、西平等村之旧小字“庵古坑”,民国九年改称“古坑”。其地名由来,是否起于初期入垦者,在坑谷内种植庵瓜故得称待考。康熙中叶,有漳籍垦户入垦,至嘉庆年间已形成村庄。

  乡名取自今口湖村之旧小字。地名即因地当四湖、后湖、内湖、施厝湖等以“湖”为地名聚落群之入口位置,故得称。口湖原称“旧口湖”,日据后改称“下口湖”,以与在其东北东方新形成的“新口湖”,北方的“顶口湖”有所区别。此地之拓垦始于康熙末叶,至乾隆五十年全域垦成。

  镇名取自今广福、永安、正兴、中和、福兴、光华、中兴、汉光等里之旧大字。地名由来于巴布萨平埔族(Babuza)之番社名“西螺社”。

  乡名得自今东北、东南二村之旧大字,原作“东势厝”,日据时期属海口庄,光复后分出另成一乡。地名由来于在先开发带之东方,后建之村庄故得称。盖东势厝适在康熙年间繁荣一时之海防港东方约六公里处。

  因往昔在树林内创建聚落故得称。相传一带为明郑时期郑成功部将郑华兴所辟。至康熙年间,复有蔡麟、杨逞等大垦首率众入垦。

  虎尾旧称“五间厝庄”,往昔今之市区并无聚落。光绪三十四年一月,大日本制糖株式社在此建立虎尾第一工场,因大规模制糖业之兴起,吸引大批人口涌入,在糖场之西北部形成聚落,初称“五间厝”,至民国九年,以其临虎尾溪岸,改称「虎尾街」。

  乡名取自今东明、西荣、南阳、仑前等村之旧大字。因创建村庄于沙丘之背后,故得称。仑背地方昔日为洪雅平埔族(Hoanya)猫儿干社(Batisiekan)之社域。一带之垦殖于雍正初至乾隆初叶间告成。

  乡名取自今麦丰、麦津之旧大字。地名起源传云垦殖初期有植麦者搭寮居住之地故名。此地昔日为洪雅平埔族(Hoanya)猫儿干南社之社域。

  乡名取自今莿桐村之旧小字“莿桐巷”,民国九年改称莿桐迄今。地名由来可能由于移民在莿桐树林间,创建村庄故得称。乾隆年间有大垦首张必荣开凿鹿场圳灌溉,乃有众多漳籍垦户涌入,形成大集村。

  台西原称“海口厝”,因地当旧虎尾溪口,故以名。日据时期改称“海口庄”,光复后,以其位于台岛之西,改称“台西”,以与台北、台中、台南、台东对称。

  乡名得自中民、中胜、埔姜等村之旧大字,褒忠日据时期作埔姜仑,因移民最初在埔姜茂生之沙丘建庄,故得称,然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发生林爽文抗清事件,当时埔姜仑庄庠生张源懃者,率乡勇抵抗有功,其居住获赐“褒忠”二字为庄名,故此后改称“褒忠”。日据后废之,恢复原称,光复后设乡,再以“褒忠”为乡名。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