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彰化
彰化从前称为“半线街”,是平埔族中巴布萨族半线社的所在地。雍正元年乃改称彰化。“彰化”一称之由来,据福建巡抚王绍兰《彰化县碑记》中的一段话:“实获众心、保域保民、彰圣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欤”,可得知“彰化”就是显彰皇化的意思。
2、鹿港
原名“鹿仔港”,这地名的由来,有四种说法:
·早期此地为鹿群聚集之处,因此命名为“鹿仔港”。
·由当地原住民平埔族Rokau-an——语音译转化(闽南语发音)。
·因港湾形状似鹿角而得名。
·昔为米粮集散地,而方形米仓称为“鹿”,故得名。
据学者的研究推论,以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庄展鹏,民81,鹿港,远流出版公司)。
3、和美
和美原叫做“和美线”,民国九年改为和美。现在以诏安桥为界,以西为泉州移民的垦地,以东为来自彰化的漳州垦民的垦地,境内是两州垦民接触之地,因为有鉴于漳泉械斗迭起,为劝诫械斗,和睦美邻,所以称之为“和美”。
4、线西
线西从前叫做“下见口”或“下径口”,因为此地聚落在四股圳入海处,似乎可以看见河口,所以称为“见口”。民国九年因其从前属线西堡,于是以堡名为地名。
5、伸港
伸港初作“新港”,因为是新辟的港口,所以得名。后来因为与嘉义县新港乡同名,所以于民国四十八年七月一日,更改为伸港乡。
6、福兴
“福兴”就是福建省移民在此,振兴事业,建庄兴隆的意思。
7、秀水
秀水原叫作“臭水”,因为从前此地垦域是灌溉水的末端,排水不佳,积水发臭的缘故。后来改为“秀水”。
8、花坛
花坛得名自现在花坛村之旧称“茄苳脚”,因为从前这一带是茄苳树茂生之地,经当初移民的采伐,进而开垦成耕地,并建庄于此,所以以它为地名。
9、芬园
芬园从前称为“芬园新庄”,传说是清代在此地种植烟草而得名。
10、员林
康熙末年之后,移民入垦者激增,到雍正初年已形成村庄,渐渐发展成市街。因为垦民启林辟地,留下圆形林地,创建聚落于此,所以称为“员林仔”,后来删掉“仔”,改为“员林”。(员林镇志,民79,彰化县员林镇公所编印)
11、溪湖
溪湖从前叫做“湖厝”,位于彰化县内略中央的位置,有旧浊水溪及麦屿厝溪中段斜贯而过,支流环流于此,其周围又有许多沙丘群,因为溪道环流,所以取其“溪”,盆状低地称“湖”,合并而成“溪湖”。
12、田中
田中镇名取自清代的田中央庄。本地初期是一片水田,后来因为浊水溪泛滥而流失泰半,于是另外选择他地,变水田为市街。“田中”的地名因此而得。
13、大村
大村从前叫做“燕雾大庄”,意思是燕雾山(八卦台地)下的一大集村,因而称大村。
14、盐埔
地名由来有二说:一说本地在过去移民建村时,为蒲盐菁茂生之地,所以引用为地名。另一说是因为此地系盐分颇高的荒埔地而得名。
15、永靖
永靖此地名,传说是知县杨桂森所命名,因为这一带是粤籍移民的地域,从乾隆末年起,屡次为闽粤械斗所波及,为了劝诫械斗,取永久安靖之义,所以命名为“永靖”。
16、埔心
埔心过去叫做“大埔心”,因为此地位于广阔未垦的埔地中央位置,所以得名。
17、社头
清乾隆年间移民举族入垦,建庄在平埔族大五郡社的社头之上,所以将庄名称之为社头。
18、二水
从前此地的村庄形成于“二分水圳”与“八堡圳”之间,所以命名为“二八水”。民国九年将旧称“二八水”改为“二水”。
根据传说,有两种说法:
源自八堡圳的“八”字形分水。理由是: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及六十年(一九二一),施世榜和黄仕卿两位先贤,分别在二水开凿八堡圳(即施厝圳、今八堡一圳)和十五庄圳(今八堡二圳),渠道至二水鼻仔头,以“八”字形分为一圳及二圳,蜿蜒流贯本乡腹地,再流向彰化平原,由此得名。
根据彰化人杂志廿三、廿四期第六页二水地名的由来一文著者陈国典研究指出:二水之所以叫二八水,是由于下叙两个原因,两个理由形成的:其一为在明郑时期(一六六一~一六八三),自林圯埔(今之南投县竹山镇)要到本地时,必须经过二条溪,一为清水溪,一为浊水溪,越过此清、浊二条溪水,称为“过二幅(Pak)水”,二幅水与“二八水”台语音雷同,古早先民移入本地时识字者不多,所以就将本地地名写做“二八水”了。
19、北斗
北斗旧称为“宝斗”,是由于此地的街道整齐图案,酷似宝斗仁,所以名之。后来改为近似音“北斗”,沿用至今。
20、二林
镇名由来是因为从前这一带是平埔族巴布萨族二林社之所在地。
21、田尾
田尾因为当时垦民创建村庄于十五圳的水田地带末端,所以名之为“田尾”。
22、埤头
清雍正年间,汉人入垦于此,因为在莿仔埤圳头建村,所以称为“埤头”。
23、芳苑
本乡原称为“番仔挖”,因这一带过去是平埔族巴布萨族的居住地,所以冠上“番仔”,且有一条溪道转折入海于此,台语称弯折为“挖”,合并而成地名。光复后改以当地举人洪算谅的宅号“芳苑”为乡名。
24、大城
清道光初年时有移民垦殖于此,于是聚集成一大集村。因为械斗频繁,治安不良,于是筑土成垒,以防御盗匪,乡名由此而得。
25、竹塘
清初垦民迁入时,储水为塘,以利灌溉,而且当时境内一带有许多芦竹茂生之水塘,所以称此地为“竹塘”。
26、溪州
“溪州”地名的由来,是由于本地为东螺溪与西螺溪之间的泛滥平原,所以称之为“溪州”。
二水 二林 大村 大城 北斗 永靖
田中 田尾 竹塘 伸港 秀水 和美
社头 芳苑 花坛 芬园 员林 埔心
埔盐 埤头 鹿港 溪州 溪湖 彰化
福兴 线西
乡名昔作“二八水”,由来于“二分水圳”与“八堡圳”二水圳道间创建聚落,各取其一字为乡名。二分水圳彰化县志误作二八水。又云“八堡圳”与“十于庄圳”,同从浊水溪引水,成八字形,故称二八水。民国九年改称“二水”。
乡名由来于往昔一带为巴布萨平埔族(Babuza)二林社(Gielim)所在地。雍正年间闽籍移民抵此垦荒,至乾隆末二林发展成一物产集散交易中心。
乡名大村,昔日称燕雾大庄或燕雾内庄,因于燕雾山下(即八卦台地)移民聚集形成一大集村,故得称。康熙年间大垦首施世榜,率众佃抵此开垦,凿八堡圳以灌农田。雍正八年燕雾内庄,至乾隆末年陆续垦成,形成村庄。
乡名昔作“大城厝”,民国九年改成“大城”。其由来,谓道光初叶有同安县吴姓族人相继入垦于此,聚集成大集村,筑土垒以御盗,匪故得称,一带荒埔在康熙末年,有陈世翰者,率众合力垦成。
镇名北斗昔作“宝斗”,因东螺街在嘉庆十一年,遭漳泉械斗所殃及,且接着被洪水冲毁,乃于道光元年迁建新市街于现址。宝斗之由来为因照都市计划,采井字型整齐街道图案建街,酷似宝斗仁,故得称;又云译自巴布萨平埔族东螺社Baoata之Bao为“宝”,ta为「斗」。道光二年,取宝斗近音雅字为“北斗”。
乡名永靖以前称作「关帝庙」,民国九年改成永靖。永靖一称,由来于嘉庆十八年彰化知县杨桂森所命名,相传寓永久平靖和平之意,因为闽粤冲突不断之故。而瑚琏有辅天宫,主祀关圣帝,故这一带统称关帝庙,日据前期一直统称关帝庙,民国九年恢复旧名永靖。
乡名田中昔作田中央,民国九年改称田中。其由来因居民在水田之中央筑屋成村庄,故得称。一带之地昔为洪雅平埔族大武群郡社社域,康熙末年施世榜、黄仕卿等人筑八堡圳与十五庄圳灌溉,开垦此地。
乡名出自地当八堡圳二圳(十五庄圳)之末段水田地带所尽之处,因而得名。一带昔为洪雅平埔族(Hoanya)分布地。康熙末年,客籍移民入垦,境内饶平厝、镇平庄、海丰仑庄皆移用其粤省故乡地名。
乡名昔作内芦竹塘,因初辟之时,一带多芦竹丛生之沼泽,故得称。且因与二林镇外竹里旧名“外芦竹塘”有所区别,以其在内方,故称“内芦竹塘”。一带在雍正年间,有广东省潮州府饶平县詹宽怡等人来垦,至乾隆年间,萁族人相继渡台入垦。
原称为新港,乡名由来于新建的港口,而得名,一带为大肚溪下游一分歧,昔日可停泊小船。因与嘉义新港乡同名,于民国四十八年七月一日,改称伸港乡,盖“伸”与“新”音相近以别之。
乡名由来,相传因以前排水不佳,发出臭味,故称为臭水,后来以近音雅字代之,称为秀水。一带昔为巴布萨平埔族居住地域,移民入垦后次第形成村庄。
和美民国九年以前称作“和美线”,地名由来据说寓意戒械斗,按一带为从线西一带东进之泉人,与从彰化西进之漳人相接触之处。和美地方昔日为巴布萨(Babuza)分布地,地方传说曾有番社“卡里散”,平埔族语之译音字也。
乡名“社头”由来于往昔移民在巴布萨平埔族大武郡社之上头建庄,因得称。康熙年间大垦首施世榜率众佃拓垦于此,至嘉庆年间发展成街肆。
芳苑乡名昔作“番仔挖”,因一带原有巴布萨平埔族居住,又有一条溪作弯折状称“挖”,故得称。民国九年因一带多海岸沙丘,乃改称“沙山”。光复后以当地曾有举人洪算量之邸宅号“芳苑”,乃改称芳苑。
乡名昔作茄苳脚,因在茄苳树下创建村庄,故得名。民国九年改称花坛,由于茄苳脚之闽南语读音与日语花坛之音读Kadan近似,故于民国九年改称今称。一带至乾隆末年,因水利兴修,移民涌至,垦地日广,次第成庄。
地名由来据说清代有人在此种植烟草
(台湾人称烟为芬或熏),因而得名。初作芬兰新庄。惟种植可能并非一般烟草而是鸦片烟,即罂粟。一带之土地昔日属洪雅族(Hoanya)猫罗社所居。康熙初叶闽人来垦,至雍正三年大垦首吴洛率佃入垦,凿圳辟田。
康熙末年泉籍大垦首施世榜筑八堡圳,引浊水溪之水灌溉本镇,先后从闽、粤有张、詹、江姓移民来垦,至雍正八年形成员林仔庄、东山庄,乾隆六年发展成街肆,镇名自取自街名,员林仔或做下林仔,因其初辟时,原为树林茂密之地,居民在垦余之圆形森林处筑屋成村,故得名。
埔心以前称作大埔心,民国九年改称坡心,按“坡”与“埔”闽南语音近似之故,民国三十四年底再改称埔心。本乡往昔移民入垦时,一带多荒埔地,适居其中心位置,乃得称。
乡名因初垦时一带为蒲盐菁茂生之地,故得名。或云入垦初期为盐份很高的荒埔地,因得称。一带昔日属巴布萨平埔族马芝遴社域,汉人移民从雍正至乾隆年间入垦,次第形成村庄。
乡名由来于在莿仔埤圳之圳头建村庄,故得称。一带在雍正初叶,有粤省客籍垦户罗泉等人来垦,创建新庄仔庄、牛稠仔庄等聚落,乾隆初叶,闽人大量涌入,客籍迁移永靖、东势角(台中县东势镇)。
镇名鹿港,昔亦作“鹿仔港”,初见于高拱干慕修台湾府志中(康熙三十四年),其由来有二说,一即因地当中部地区米谷输出港,以米仓之方者称“鹿”,一为因往昔一带鹿麋成群,初猎鹿以输出鹿角、鹿茸、鹿皮、鹿脯,因得名。
乡名因一带为浊水溪扇形溪道东螺、西螺两溪之间的泛滥平原上,地名由来于为浊水溪本支流河道间之沙洲地,故得称。溪州地方往昔为巴布萨平埔族(Babuza)眉里社之社域。
乡名由来于介于溪道之间,取其“溪”,又一带荷婆仑、连干溪、内山脚新庄仔、四块厝等地有沙丘环绕,在其中之盆状低地,故以“湖”称之,合而成地名。昔称溪湖厝。本乡为洪雅平埔族(Hoanya)大突社属域,一带垦殖开始于雍正至乾隆初叶,有泉州府南安县大批杨姓垦户来垦。
以前称作半线,雍正元年新设一县于半线街,改称彰化县。县名由来,据福建巡抚王绍兰彰化县城埤记中之:“实受众心,保城保民,彰圣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欤”,寓其显彰皇化之意改为彰化。
乡名由来于福建省移民,在此落居成村,寓兴盛之意。一带原为巴布萨平埔族马芝遴社属域,汉人之入垦,大约从雍正起,至乾隆年间。
民国九年以前称为下见口,地名由来于其西北方有口厝聚落(今线西村),由内陆地区,抵此见到口厝庄,因得名。后来改称线西,因为在彰化市(半线)之西,昔日属于线西堡属域,故取为乡名。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编辑:齐晓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