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北京 晴 7 ~ -3 ℃ 微风/台北 多云 18 ~ 12 ℃ 微风
特别推荐
重要文献汇集
重要言论
中共中央文献
全国人大文献
中央政府文献
全国政协文献
中央军委文献
外交文献
国台办文献
其他部委文献
民主党派文献
民间团体文献
历史文献
地方政府文献
台湾地区相关文献
中国政府白皮书
七日回顾
历史上的今天
大事记
数  据
涉台常识
中国概况
 
 
 
字号:
《台湾地名解说集锦·花莲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

  时间:2006-10-18 16:37    来源:     
 
 


 

  1、花莲

  在花莲溪口一带,由于外海港湾有黑潮暖流由南向北流,碰到凸出的海岸地,溪水注入和海浪冲击形成“洄澜状”,汉人见了,就把这处海港叫做“洄澜港”;由于台语“洄澜”和“花莲”发音相近,清代时雅化为“花莲港”,日据时期简称“花莲”。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373)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50)

  2、凤林

  地名由来有二说:

  1.旧称“马里勿”,为上坡之意。早期森林茂密,木兰绕树生长就如凤鸟展翅,汉人来开垦就命名为“凤林”。

  2.另一说法是由于清代属台东直隶州“奉”乡,“奉”与“凤”同音,且位于“西凤林山”东麓地区,南有“凤”信村,北有“林”荣村,故位在中间交通要站称为“凤林”镇。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395)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59)

  3、玉里

  旧称“璞玉阁”,一说是阿美族的译音,意义为灰尘,因秀姑峦溪纵贯境内,若久不下雨则溪水干涸,风吹沙土灰尘蔽日。二说是出自“派派可”之译音,阿美族称“蕨”为派派可,本地以产蕨得名。三说为此地大理石就如未磨的“璞”玉“石”,官兵在此又建立“阁”楼街道,故称“璞玉阁”。日据时期简化地名,因“璞”是未磨之“玉”,故改称“玉里”。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387)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64)

  4、新城

  昔日泰雅族称新城一带为“大鲁宛”,汉语译做“哆啰满”。清嘉庆年间,淡水厅吴全率领所募到的民众到此垦荒,太鲁阁社民屡出攻击,就筑城防御,取名“新城”。在公文首见是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闽浙总督沈葆桢,奏准开筑台湾后山三路,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罗大春筑北路自宜兰、苏澳至花莲,路通后移民在此地建立新聚落,故命名为“新城”。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94)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54)

  5、吉安

  清代此地为阿美族崇爻九社之一“竹脚宣社”的所在地,日据时期称为“七脚川社”,后有日本移民于此,称为吉野村,台湾光复后设“乡”,因吉野二字含有日本语意色彩,且为求各族和平共存“吉”祥“安”定,故称“吉安乡”。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03)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56)

  6、寿丰

  本乡旧称“里闹”,泰雅语丛林之意,后来为阿美族狩猎地。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罗大春筑北路自宜兰、苏澳至花莲,在奇莱山一带有一小山北侧天然湖泊,潭中有许多鲤鱼,称之“鲤鱼潭”,潭南方的小山称“鲤鱼山”,寿丰位于鲤鱼山南端,故又称“鲤鱼尾”。台湾光复后取附近的“寿”村及日据时期日本移民村“丰”田村之寿丰二字,合称“寿丰乡”。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14)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58)

  7、光复

  这一带为阿美族马太鞍社域,到了民国二十六年,日人改马太鞍为上大和。光复后有鉴于大和为日本上古国名又为其民族名,于是改称为光复。

  8、丰滨

  清嘉庆年间,本地居民以阿美族为主,他们社名的汉译音为“猫公”,所以往昔此地称为“猫公”,日据时期是隶属于凤林郡新社庄。光复后因猫公二字地名不雅,又因本乡东临太平洋,渔产丰富,海岸风景宜人,故改名为“丰滨乡”。

  (花莲县寿丰乡公所编印。花莲县寿丰乡简介)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76)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69)

  9、瑞穗

  本地阿美族称“可可”,意为平原辽阔之意。汉人称“水尾”,因为此地位于富源溪、红叶溪水纳入秀姑峦溪末段,东入注海的各溪尾之处,所以得称。日据时期日本移民来此,鉴于此地稻米农作结穗累累,而以日本神社“丰苇原之瑞穗国”的字句改称“瑞穗”,祈求丰收。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23)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61)

  10、富里

  本乡开发始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92年),由于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渐渐形成聚落,称为“公埔”,即指“公有待垦的一片小小平原”,为平埔族公共牧场。民国二十六年日人以土地肥沃,取“富裕乡里”吉祥之意,更名为“富里”。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34)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68)

  11、秀林

  秀林是太鲁阁群泰雅族社名之译音。社名原义是菅茅经砍伐烧毁后,再长出幼牙之处。现名除译其音外,又寓意“山林之秀”。

  12、万荣

  万荣是日据时期的“森阪村”。民国四十七年改名“万荣乡”,地名由来是因为该村在万里溪南岸,所以取“万”字,加吉祥义之“荣”字拼成。

  (花莲县万荣乡公所编印,花莲县万荣乡乡政简介)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52)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13、卓溪

  此地原称“巴内大”,由于当地溪流除大雨外,终年无水,所以昔日名为“干溪”。光复后成立乡治,改名“卓溪乡”。乡名取自布农族中布农族群卓社、卡社群之译音。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86)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83)

  花莲最早为泰雅族称之为“哆啰满”。葡人称之为“里奥特爱鲁”。阿美人赞美居住东台湾之代名为“崇爻”。阿美人又独其居住之地为“澳奇莱”。后人又称“奇莱”或“岐莱”。又因花莲溪东注于海。其水与海涛激荡,迂回澎湃而称为“洄澜”,居住在花莲的汉人,因语言及口音之转变,而谐称为花莲,因此,“花莲”之名,一直流传至今日。

  玉里 光复 吉安 秀林 卓溪 花莲

  富里 新城 瑞穗 万荣 寿丰 凤林

  丰滨

  清光绪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清政府实施开山抚番政策,中路统领吴光亮率官兵由南投县竹山,进入花莲设立“璞石阁”抚垦局,成为当时台东縰谷最热闹的街肆。此地大理石犹如未磨的“璞”玉“石”,官兵在此又建立“阁”楼街肆故称「璞石阁」,日治时期简化地名,因“璞”者未磨之“玉”也,故改称“玉里”。

  地理位置:位于台湾东部中央和海岸山脉纵谷平原的中心地带,它东与台东县交界,南邻富里乡,西界卓溪乡,北接瑞穗乡,全镇面积约二五二平方公里,全境多属山地,辖内有秀姑峦溪汇集诸河流,由南贯穿腹地中央环转向东横越海岸山脉注入太平洋,因此东西两岸土地各辅山麓沿其流域形成狭长平原,惜山陡水急,雨季易泛滥。

  光复乡顾名思义,是台湾光复后于民国卅六年三月一日奉准成乡的,当时地方人士与有关单位为纪念台湾光复,重回祖国怀抱,而命名为光复乡。

  地理环境:光复乡位于花莲县中心地区,北与凤林镇为邻,南连瑞穗乡,东邻海岸山脉之丰滨乡,西靠中央山脉,形成一狭长盆地,该乡多为陡峻山,丘能利用的耕地不多,盆地海拔约二百公尺,气候尚称温和。

  日治时期日本移民在此建村叫做“吉野”,台湾光复设“乡”,汉人大批移入此地,为求各族和平共存“吉”祥“安”定,故称“吉安”乡。

  地理环境:吉安乡东临太平洋,东北界花莲市,南面以木瓜溪为界,邻接寿丰乡,西倚中央山脉峰岭,与秀林乡相连,全乡地势近似方形。

  本乡清属台东直隶州莲乡地,于日治时称为番地,由研海支厅与花莲港厅之番务课务课管理,迄台湾光复之时,原属新城乡管辖,次年,独立设乡,并设中心于“武士林”(即今秀林村)最初名为“士林乡”,因与台北“士林”同名,易混淆不清,后始改为今名“秀林乡”,乃取其山明水秀、林木苍苍之意故名。本乡位于台湾东部,花莲县之最北隅,面积约一六四一平方公里,为花莲县面积最大之乡镇,亦为全省面积最广之山地乡。

  日治时代,原分部落统理,并无一定的名称,光复后成立乡治于卓溪,由于当地溪流,除大雨滂沱外,终年无水,所以昔日名为“干溪”,后改为卓溪。

  地理位置:本乡位于花莲县最端,背倚中央山脉之绵延山麓,东接玉里镇、富里乡,西邻南投县、高雄县交界,南倚台东县海端乡,北靠万荣乡、瑞穗乡。总面积约一○二一平方公里,为一幅员辽阔之乡镇。

  花莲旧街区在花莲溪口一带,后来海水倒灌泛滥成灾,土地潮湿,聚落才往北边美仑溪两岸今天的地点移动,由于外海港湾黑潮暖流由南北上,碰到凸出的海岸地,水流形成“洄澜状”,汉人看到此景,把这处海港叫做“洄澜港”(Huelankang),由于河洛语“洄澜”与“花莲”的发音相近,清代时雅化为“花莲港”,日治时期简称“花莲”。

  地理位置:本市位置坐落在花莲县东部,北界新城乡,南邻吉安乡,西连秀林乡,东为太平洋,面积约二九平方公里,本市以西为中央山脉,东北有美仑山,构成西北高东南低,且略有起伏的广原。

  本乡开发始于清道光九年(公元一八二九年),最先由屏东下淡水溪流域平埔族前来垦耕定居。由于地广人稀,土壤肥沃,至咸丰同治年间,客(粤)闽籍农民亦相继迁入,人烟渐众,形成村落,在南端较大者称“公埔”,此为本乡最初之地名,其取名之由来,“埔”依闽南语可释为“一片待垦平坦的荒地”,则“公埔”两字即指“公有待垦的一片小小平原”。在北端较大村落称“大庄”,意指人烟较多之村落,本乡设治,始于民国前七年(公元一九○五年),称“公埔区役场”,属台东厅,凡四年,改隶花莲港厅,并增设“大庄区役场”。民国九年两者合并为“大庄区役场”,嗣以大庄位置偏北,至民国十四年又迁设于公埔,民国廿六年始易为今名“富里”取“富裕乡里”吉祥之义。光复后改区役场为乡公所,并定名为富里乡。

  本乡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闽浙总督沈葆桢,奏准开筑台湾后山三路,福建陆路提督罗大春,领兵十三营,筑北路自宜兰苏澳起至花莲,路通后驻在“新城”,故命名为新城乡。

  地理环境:本乡位于县境北端的滨海地区,东临太平洋,南接花莲市,西南毗邻秀林乡,北接宜兰县,为沿海狭长平原,南北长十六公里,东西最宽者五公里,境内无岳,亦无大河。

  秀姑峦阿美族居住地,清道光年间,宜兰卡瓦兰平埔族加礼宛支族,受到清军攻击,一部分平埔族移民到此建立“打麻园”或“打马烟”社(今瑞北村),秀姑峦溪在此东邻丰滨乡大港口入海,汉人称之为“水尾”(河洛语Tsuibuea),日治时期日本移民来此,鉴于此地稻米农作结穗累累而以日本神社“丰苇原之瑞穗国”的字句改称“瑞穗”,祈求丰收。瑞穗乡位于花莲县中南部,北回归线恰穿越该乡中央,东与海岸山脉为界与丰滨乡毗邻,南连玉里镇以东线铁路舞鹤隧道南端下方铁桥为界,西靠中央山脉与万荣乡相连,北接光复乡以小野溪为界。闻名遐迩的秀姑峦溪激流与北回归线标都位于瑞穗乡境内。

  万荣乡是花莲县三个山地乡之一,原名万里乡,于台湾光复第二年,才设治成乡,当时的乡公所位凤林镇的长桥里。由于当时长桥里的铁路桥为全县最长的一座铁桥,“万里乡”因而得名。因“万里乡”与台北的“万里乡”同名,民国四十七年六月一日花莲县的“万里乡”奉省政府核定,改名为万荣乡。

  地理位置:万荣乡乡境南北狭长,东与凤林、光复、瑞穗等三乡镇相连,西依中央山脉,南与卓溪乡毗邻,北以支亚干溪与寿丰乡为界,并连接透林乡。该乡是全县最狭长,而且是与他乡连接最多的一个乡。

  花莲溪下游西岸,属“南势阿美族”分布地,清光绪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罗大春率领官兵十三营,从北方宜兰、苏澳南下,在奇莱山一带,兴建“北路”,汉人大批进入开垦,由于海拔六○一公尺的小山北侧有一座天然湖潭,潭中有许多鲤鱼,汉人称之为“鲤鱼潭”,把潭南方的小山叫做“鲤鱼山”,山南约四公里外形成汉人聚落叫做“鲤鱼尾”,附近有“寿”村,日治时期有日本人的移民村叫“丰田村”,台湾光复后合称“寿丰”乡。

  本乡由于区内林木茂密,清代属台东直隶州“奉”乡,“奉”与“凤”同音,且位居“西凤林山”东麓地区,南有“凤”信村,北有“林荣”村,故位居两者中间的交通要站称为“凤林”镇,属台东纵谷平原中间地段的内陆乡镇。

  地理环境:凤林镇是花莲县三大重镇之一,位于花莲市南三十二公里,东侧为海岸山脉,西面中央山脉,南以马太鞍溪为界,北临支亚干溪,另有花莲溪縰贯于凤林市区与山兴里之间,形成南北十四公里平坦地带,其狭长的行政区内尚有万里溪、清水溪、等错综贯穿。

  本乡设治,始于日人治台期间,辖属花莲港厅凤林群新社庄,设庄役场于新社。丰滨原名猫公,光复后因猫公两字地名不雅,又因本乡东临太平洋,渔产丰盛,海岸风景宜人,故改地名为丰滨,并设乡治于此。

  地理位置:本乡位于本县海岸山脉中部东侧,东临太平洋,西依海岸山脉,南邻台东县长滨乡樟原村,北接寿丰乡水琏村,西连瑞穗、光复、凤林等乡镇,呈狭长地形,南北长约四十七公里。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