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隆市
平埔“凯达格兰”族老家,汉人听成河洛语的“鸡犬加笼”,后简称“鸡笼”,清代把“鸡笼”改称“基隆”表示“基地昌隆”。
2、中正区
原叫“八尺门”,与基隆港外的和平岛以桥相连,光复后为纪念故总统蒋中正才改名。
3、中山区
基隆港区有“白米瓮”老地名传说,光复后为纪念 国父孙中山先生才改名。
4、安乐区
取自区内的“安”和里及“乐”一里的里名。
5、信义区
原叫“田寮港”,光复后取自“八德”中第五、六德“信”、“义”作为行政区名。
6、仁爱区
原名“石牌街”,光复后改为仁爱区。
7 、七堵区
先民拓垦时期,防止当地先住民各族入侵的土墙,七堵就是第“七”座“堵”墙。
8、暖暖区
平埔族暖暖社的故乡。
基隆原名鸡笼,一由于基隆山形似鸡笼,一认为起源于此地之平埔族,自称Ketaganan(凯达格兰)之删去taga,译Kenan之音为鸡笼。清雍正元年(1723),漳州人从八里坌、金包里(金山)万里玛鋉,移至鸡笼,在牛稠港虎子山筑鱼寮,发展至仁爱区海滨,建街肆,称崁仔顶街,是市街创建之嚆矢。光绪元年(1875)设台北府分府通判于鸡笼,并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称基隆。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编辑:齐晓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