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营
地名由来于明郑时期在此设镇屯田。初期因有屯办何积善等人在盐水镇之旧营里屯垦称为“旧营”,故与之对称为“新营”。
2、盐水
地名以前叫做盐水港,在明郑时期称为奎庄。在清雍正九年辟为岛内贸易港。潮满海水可及,故与稍北的淡水港对称为盐水港。因为以前港道环绕街区,形成弯曲状,有如半月,所以盐水港又称为“月津港”或月港。
3、白河
白河街区旧称为店仔口街,因为白水溪穿流于石灰岩山区,水色白浊,所以改称为白河街。
白河旧名“店仔口”,由来是在清乾隆年间,白河是往当时已非常繁荣的商业中心“下茄苳”的必经之路,因此有一吴姓的异乡人于现在市场的十字路口结庐卖凉水茶点,提供行人休憩场所。店仔口指的就是草庐的门口。后来改称“白河”的理由是地方人士以“店仔口”不雅,而境内有白水溪从东绕南而西,环村而流,乃以“白河”为名。光复后改为“白河镇”。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4、柳营
地名由来有二说:
1.柳营旧称为查亩营(台语),即明郑时期女宿镇的屯田之地。今柳营之名,应起自明郑陆军镇名柳宿镇,柳宿镇可能与女宿镇毗邻而屯,故名。
2.柳营昔称“查亩营”,即勘查田亩之营部。“查亩营”的地名沿用至民国九年(日据大正九年)。后因本地居民以刘姓居多,刘、柳同音,乃改名为“柳营庄”,光复后改设“柳营乡”。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5、后壁
后壁旧名为后壁寮,意思就是在后方的寮舍。
6、东山
东山从前是平埔族洪雅族哆啰嘓社所在地,后来汉人渐增,开垦于此,形成哆啰嘓庄。后来改称番社街,光复后又鉴于其名不雅,因其在新营东方之山区,所以改称为东山。
7、麻豆
此地以前是平埔族西拉雅族麻豆社址,是台南市附近四大平埔族社之一。
8、下营
下营地方是明郑时期设镇屯田之地的旧名,依据屯营之相关位置,所以有顶、中、下之别。
9、六甲
地名之由来,相传为郑成功参军陈永华驻军在此开垦荒地,最初依据开垦面积取名有二甲、六甲、七甲等村。六甲位居中心,故取名为“六甲乡”。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10、官田
官田旧称为官佃,是荷据时期王田之所在地,到了明郑时期改为官田,招募移民来垦,耕者为官佃,民国九年改为今称,沿用至今。
11、大内
乡名取自大内村的旧称大内,以前移民先建北方一小庄称顶庄,东南方为内庄,因为此地在内方庄,所以得名。
三百余年前,杨氏两兄弟由漳州府龙溪县迁来。长兄名杨内,住在“内庄”。弟弟名杨石,住于“石仔濑”,总称为“内庄”。光复后改为大内乡。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12、佳里
佳里原为平埔族西拉雅族萧垄社之社域,民国九年取境内地名佳里兴之佳里,改旧称萧垄庄为佳里街,光复后沿袭为乡名。
13、学甲
学甲即平埔族西拉雅族番社之译音地名,有一说为学甲即史椰甲社。
14、西港
地名由来有二说:
此地东方约三公里处,有直加弄港(今安定),因相对位置关系,本地乃取名“西港仔”。
此地昔日大部均属海埔,西港是滨临汊港,因位于后营之西,故称之。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15、七股
地名由来有二说:
1.七股原称为七股寮,清道光年间有十六股首招佃开垦此地。七股寮即当时由七股首招来的佃户所筑茅寮的地方,后来发展为村庄。
2.据传此地形成海埔新生地后,有从福建省来台的七名移民,他们连袂前来共同垦殖一鱼场,名曰“七股塭”,此后就一直沿称“七股”。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16、将军
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将军平台有功,清廷将本乡内的荒埔地,赐予施琅为世袭之业地,所以得称。
17、北门
北门旧名北门屿,此地以前是倒风港大舄湖内一滨外沙洲,因其在北方倒风港门户处之沙洲,所以得名。另有二说为:
它位居台湾府北方而得名。
它与青峰阙北方出入口有关。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18、新化
新化旧名大目降,是西拉雅平埔族(SIRAYA)的古地名,为平埔族大目降社聚居之地。明永历十五年(公元一六六二年),郑成功讨平大目降社,且将本地规划为承天府所管辖之新化里,其含意就是取“新归化之番社”。清朝时设大目降庄,后来汉人移入,日趋繁荣,就改名称为“大穆降街”。日本统治台湾时,改名为“大目降街”。民国九年,地方制度修改,大目降街改为新化街,是新化郡行政所在地。光复后正式定名为新化镇。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19、善化
由于明郑时期,本地是属于“善化里西堡”,民国九年时,将旧称“湾里”改为“善化”。“湾里”是从本地西拉雅族目加溜湾社沿用而来的。
20、新市
地名由来有二说:
1.相传十七世纪荷兰人占据台南安平时,将原居住于该地之西拉雅族人,迁移创建之新社址。
2.相传三百年前,山内方面的居民,运搬产物往台南府贩卖,常在此地树下休息,苦于无处购买食物果腹,乃鼓励新港住民(即新和村、社内村)到此地零售食物,以便利往来商客,而后渐渐聚集成一条小街市头,因此称之为“新市”。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21、安定
本地原称为“直加弄”,这是译自当地西拉雅族目加溜湾社之属社的社名。民国九年时,依据本地在清代时,属于“安定东里”,便改称为“安定”。
22、山上
山上旧称为“山子顶”,系因本乡属于丘陵地形,境内分布着许多的小山丘,聚落多建立在小山丘上,故称为『山仔顶』,后来则改称为同义的“山上”。
23、玉井
玉井在荷兰占领及清代称“大武珑”,是曹族四社熟番-醮吧年社、芒子芒社、宵里社及今楠西乡的茄拔社等原住民所住。民国九年才以“醮吧年”Tapani的日语近似音“玉井”(日语Tamai)来称呼本乡,而沿用至现在。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24、楠西
本地旧称为“茄拔”,这是出自阿里山四社群中“茄拔”社之社名,后来则改称为“楠西”,这是因为本地在清代时是属于“楠梓仙溪西里”,后来便将其简写成“楠西”,而成为本地之地名。
25、南化
本地旧称为“南庄”,民国九年时,乃取南庄之“南”与其所隶属“内新化南里”之“化”,拼成“南化”。而“南庄”则是相对于对岸的北寮,位于北寮南方之村落,即称为“南庄”。
26、左镇
“左镇”地名之由来,是因为明郑时期,设侍衙驻兵于辖内之左隅,故称“左镇”。(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27、仁德
仁德旧称为“土库”,系指以竹子编成并涂上泥土的库仓,这种库仓是用来储藏谷子的,由于本地有许多土库,故有此称。民国九年时,改以明郑时期本地所设之“仁德里”为名而改为“仁德”。
28、归仁
本地旧称红瓦厝,乃是乡民多以红瓦覆屋顶而得名。明郑时期,因郑氏劝导归化,并设归仁里。光复后改为“归仁乡”。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29、关庙
此地原名“香洋”,因种植香洋得名。后因境内关庙村20号之山西堂,奉祀关圣帝君,故命名为“关庙”。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30、龙崎
本乡名称由来是在民国九年时,从乡内的龙船(龙船村)及崎顶(崎顶村)两地名中,各取一字并成庄名,光复后沿用至今。
31、永康
永康旧称为埔姜头,因为以前此地未开垦时,为埔姜树蔓生之荒埔,所以得名。明郑成功时为部将林、黄等员驻屯之地,称“永康里”。日据时地名大改革,乃以明郑时期本地隶属“永康里”,改称“永康庄”。光复后改庄为乡,民国八十一年改制为永康市。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七股 下营 大内 山上 仁德 六甲
北门 左镇 永康 玉井 白河 安定
西港 佳里 官田 东山 南化 后壁
柳营 将军 麻豆 善化 新化 新市
新营 楠西 学甲 龙崎 归仁 关庙
盐水
在台南平原曾文溪下游入海河段之北,乡名起自七股村之旧大字名,原称七股寮,民国九年改今称。本乡在十七世纪时,为台江舄湖区,经明郑时期,清初仍旧是一大舄湖。至道光六年(公元一八二六年)时,潮汐口鹿耳门港道淤废,原浩瀚内海已多变陆埔,其上溪道纷歧,仅安平至四草间尚有舄湖残迹。道光七年台湾道孔昭虔出示招垦台江内海浮埔。本乡境内,由洪理、黄军等十六股首招佃开垦。后经作七十二份分配,由东分配到西边,所剩余之地,留下称“公地尾”。其余有三股首或七股首等招佃来垦。七股寮即有当时由七股招来佃户所筑茅寮之处,后来发展成村庄者。
略居嘉南平原之中部。下营地方为明郑设镇屯田之地故名。相传为右武衙镇驻屯之处,因屯营之相关位置乃有顶、中、下之别,然顶营旧址已无可考。中营在顶营之南,包括今日中营、茅港、开化、西连西村。
在曾文溪中游西侧地域,其东半部为嘉义丘陵之南端与新化丘陵之北端。乡名取自大内村之旧称大内,按大内旧小字为内庄,日据时期改称大内,光复后沿袭之。内庄位于嘉义丘陵末段之西麓与并行之曾文溪河道间。往昔移民先建北方一小庄称顶庄,从此南伸再建石仔濑;东南下为内庄,因其在内方庄庄故得称。
在嘉南平原之中部,曾文溪及盐水溪上游段间,乡治山上村在曾文溪西南岸。民国九年将旧称山子顶顶为同义之山上。本乡地势,从北方之北势洲而南,逐渐升高,至东南即为小丘陵地。今之山上村海拔仅二○公尺,然东南约一.五公里处即为新化丘陵起伏处,每一座小丘高度九十二公尺,因此山仔顶地名,当由此转称村庄者也。
在台南县之西南隅,二仁溪支流三爷宫溪两岸地域。乡治仁德昔称涂库庄,民国九年,以明郑时期所设仁德里,改为今称,乡名沿之。涂库即土库之谐音,以编竹涂泥为库仓,以储谷子之器称土库,该地多土库,故为名。
位于嘉南平原之略中央,乡名得自六甲村之旧地名。按六甲即以垦成熟田之地积为地名(每十亩为一甲)。乡内尚有二甲、七甲等地名。
在嘉南平原上,台南县西北角,北自八掌溪南至将军溪间之滨海地带。乡名取自境内北门村之旧名。北门旧名北门屿,民国九年改今称。北门屿往昔为倒风港大舄湖内一滨外沙洲,因从台江舄湖各港北上,须经马沙沟、北门屿二沙洲内外水道,始得入倒风港舄湖内各港,以其在北方倒风港门户处之沙洲,故得称。北门屿至嘉庆年间,因倒风港舄湖之淤填陆化,已与陆地相连,已非沿岸沙洲,而演变成为鱼塭与盐田地带。
乡域在台南县东部,曾文溪古流菜寮溪上源山丘地域,包括西侧之新化丘陵与东侧乌山山脉之南伸山丘地域。乡治左镇位于菜寮溪之北岸一小支流注处。左镇因明郑侍卫左镇设镇屯田之地故得称。
乡域在嘉南平原中部,盐水溪南岸,西南邻接台南市。永康昔称埔姜头,民国九年,以乡域属明郑时期之永康里,改称永康。埔姜亦做莆姜,生长于荒之灌木,烧之去蚊,腌渍食物时覆盖上方,以防止生虫。往昔该地未垦成时,为埔姜树蔓生之荒埔故名。
在台南县东部,曾文溪上游北纳后堀溪之新化丘陵中,地形以玉井盆地及周缘山丘为主体。民国九年将旧称Tapani,改以日语近似读音Tamai之玉井。
在台南县之东北部,镇域包括八掌溪上游,急水溪上源段白水、六重二溪间,西部为嘉南平原,东部为关子岭一带山丘。白河街区在白水溪北岸,旧称店仔口街,民国九年鉴于其在白水溪岸(因穿流于石灰岩山区,水色白浊故名),乃改称白河街,今镇名仍沿用之。往昔旧街区,形成于稍北之大竹里,称大排竹街,至嘉庆七年(公元一八○二年)白河兴起,乃替而代之。
在嘉南平原之中部,盐水溪与曾文溪间地域,民国九年,以直加弄清属于安定东里,改称为安定庄,光复后沿袭之。直加弄系西拉雅平埔族目加溜湾社之属社。
在曾文溪下游北岸,地当七股溪之上源之嘉南平原上。民国九年将旧称西港仔改为今称。往昔为湾里溪入注台江之北岸之港汊,地当该舄湖之东北岸。续修台湾府志载“西港仔街,滨海民番贸易”,可知乾隆中叶已发展成一交易之港镇。
在嘉南平原之西南部,近海地带,在番仔田旧排水道之南,至接近曾文溪下游段北岸。民国九年取境内大字地名佳里兴之佳里,改旧称萧垄庄为佳里街,光复后沿袭为乡名。佳里兴为明郑时之天兴县治所在地,至清初改为诸罗县治,后有知县宋永青,以佳里兴临海之地,不宜为县城,乃移诸罗县治移至今嘉义市所在地。
在嘉南平原中部之东侧,北侧有番仔田旧排水道横贯;南至曾文溪北岸,东部至嘉义丘陵区,有珊瑚潭。官田旧称官佃,民国九年改今称,今沿袭之。官田街区东沿嘉南大圳南干线,荷据时期王田之所在地,明郑时期改为官田,招募来垦,耕者为官佃。若明郑之宗室文武官员召民自辟之私田,即称文武官田。今官田村中有中协公厝、二镇、角宿,悉系明郑屯田之遗址。该地为参军陈永华之垦域。
在台南县东部,乡域在急水溪上游六重溪、龟仔溪间山丘及西部为嘉南平原之东缘。东山街区在六重溪南岸,昔为洪雅平埔族Dorcko所在地,康熙年间有泉州同安苏姓垦户入垦,嗣后汉人渐增,租地开垦于此,成哆啰嘓街,后来改称番社街,民国九年改称番社,光复后,以其在新营东方之山区故改今称。
在台南县东部,曾文溪上游支流后堀溪,大乌山脉与阿里山山脉间之纵谷地域。乡治南化在菜寮溪之上源旧称南庄,民国九年取南庄之“南”与其所隶属内新化南里之“化”,并成南化;光复后沿袭之。南庄即与后堀溪沿岸之北寮对称,在其南之村庄,故得称。
在台南县北部,乡域分布八掌溪与急水溪间。后壁之地名起自今侯伯村旧名后壁寮,按后壁寮即顶茄冬庄下之一小字。其意即后方之寮舍。后壁寮在顶、下茄苳之间,明郑时期开垦者,从倒风港而入,永历年间已成下茄苳,后壁寮聚落形成于康熙年间,多同安、安溪藉移民,在下茄苳稍北后方,故得称。清代下茄苳设有汛,有兵驻守。
在嘉南平原中部,急水溪与温厝溪间。旧称查亩营,民国九年改今称。按查亩营即明郑女宿镇屯田之地,河洛语之查亩意思是女子。柳营之名,应起自明郑陆军镇名柳宿镇,因本镇尚为郑成功参军陈永华屯垦之域,有五军营(五军提督属下之营镇)、果毅镇等,为明郑营镇密集区,五军营下柳宿镇可能与女宿镇毗邻而屯。
乡域在嘉南平原西部,北自将军溪,南至青鲲鯓,西濒临台湾海峡地域。乡名取自境内将荣、将贵、将富村旧大字名将军。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三年),施琅将军平台有功,清廷将军平台有功,清廷将本乡内之埔地,赐予施琅为世袭之业地,故得称。施家乃为大租户,招漳、泉移民垦耕,其大租俗称为施信租。道光年间在北京之施琅后裔出售六处租馆所属田地,保存租馆四所,置管事者掌管。日据后因未返台归籍,被没收为官租。
在嘉南平原之西南部,镇域内北有番子田旧排水路,南有曾文溪,做东西横贯。乡名取自镇治麻豆,往昔西接雅平埔族麻荳社址,荷人称之Mattauw,曾设教堂学校以教化之,为台南市附近四大平埔族社之一。
在嘉南平原之中部,曾文溪中游之南岸。民国九年,以其原属善化里西堡,将旧称湾里街改称善化。湾里街为西拉雅平埔族目加溜湾社。荷据时期设有教当、学校教化之,郑成功曾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率部巡视本社。后来沈光文在此教育社众。
位在嘉南平原之略中部,北至盐水溪上游段,东端至新化丘陵。新化原称大目降,民国九年以其明郑时期之里名新化为街名,光复后沿袭之。新化地名之由来,为此地平埔族,于明郑时期已开化,故曰之新化。
在嘉南平原中部,盐水溪北岸地带。新市系十七世纪荷人占据台南安平时,先后筑热兰遮、普鲁民遮城,将原居住该地之西拉雅平埔族赤嵌(Saccam)、台窝湾(Tayovan)社人,迁移创建之新社址。新社称新港社(Sinkan),其原址即今社内村(社内)与永就村(番子寮),为往昔台南地方四大平埔族社之一。为荷人最早兴建教当学校,从事土番教育之处。新港社因汉人陆续来垦,终于迁移至它处。
在嘉南平原之中部,急水溪中游北岸。地名由来于明郑时期在此设镇屯田。因初期有屯办何积善、范文章者,在盐水镇之旧营里屯垦称为“旧营”,与之对称为“新营”。
在台南县东部,曾文溪上源,东西两山山脉间之纵谷地域。民国九年将今乡治旧名茄拔,改称楠西,今沿袭之。清代茄拔庄属于楠梓仙溪西里,简缩之成楠西。茄拔有二,一在善化东边之加茇仔,一即本乡之茄拔,为区别之,前者称外茄拔,后者为内茄拔。
在台南县西北部,地当八掌溪、将军溪下游间之嘉南平原上,往昔学甲在沤汪溪注入倒风港舄湖处。从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中载有:“盐水之西学甲社”等字句推察之,学甲即西拉雅平埔族番社之译音地名。
在台南县之东南隅,地当许县溪上源之新化丘陵及内乌山之伸展地域。民国九年,将乡内之龙船(龙船村)及崎顶(崎顶村),各取一字并成庄名,光复后沿袭之。从境内牛埔、太平二村昔称番社庄,得知该地昔为西拉雅平埔族人分布地。
在台南县之西南隅,二仁溪以北,支流许县溪东西横贯乡境。乡名由来于明郑时期设置之归仁里。日据时期曾将本里境内之南堡、摇琴馆、六甲并称为归仁南庄;后市仔、许罗厝、杨厝、看东厝、红瓦厝、西势仔、辜厝等合称为归仁北庄。
在台南县之南部,二仁溪中游中游段以北许县溪之两岸地域。镇治关庙在许县溪南岸,昔称关帝庙街,民国九年改称关庙。因境内关庙村之山西堂,奉祀关庙圣帝。
在嘉南平原之中部,镇域分布于八掌溪与急水溪之间。盐水街区东沿一遗迹河(为往昔环绕港街之水道)。地名昔作盐水港,民国九年改今称。盐水港在明郑时期称奎庄,至康熙末年时,是倒风港舄湖内港市,雍正九年(公元一七三一年)关为岛内贸易港。潮满海水可及,故与稍北淡水港对称之盐水港。乾隆末叶舄湖完全陆化。迄今街东至与新营市界,仍留有舄湖遗迹所成淡水湖沼。因往昔港道环绕街区,形成弯曲状如半月故盐水港别称“月津港”或月港。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编辑:齐晓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