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 大陆之声 | 本网快讯 | 大陆纵览 | 台湾 | 大陆 | 两岸 | 新闻发布会 | 港澳侨 | 国际 | 海外看中国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顾 | 体育 | 娱乐

访陈履安父女:女儿被封女版金庸 尽情快意恩仇

时间:2007-08-29 13: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陈履安说,以前引导女儿陈宇慧看武侠,害她写出八十万字的武侠小说,他也得全看完,这就是因果。

小时候陈履安常逗着陈宇慧玩,太太曹倩是最佳摄影师。

 

  中新网8月21日电 三十四岁的陈宇慧有个“香港荷兰银行董事”头衔,生小孩的坐月子期间,创作出八十万字武侠小说《天观双侠》,勇夺中国大陆举办的全球华文新武侠小说大赛首奖,一鸣惊人。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陈宇慧笔名“郑丰”,不知情的读者以为“他”是豪气干云的男作家,知道其女性身份后,网站留下一堆惊叹号,媒体也封她“女版金庸”。另一个惊叹号是,她是台湾前“监察院长”陈履安的女儿。

  陈履安自参选二000年“大选”后,就淡出政坛。但因女儿获奖重出江湖。除了帮女儿打书,更重要的因缘是,要不是当年他鼓励孩子看武侠小说,华人圈可能就少了这位才艺出众的“女侠客”。

  问:陈宇慧银行工作很忙,又有四个小孩,怎么会想要写武侠小说?

  陈宇慧(以下简称慧):我爱看武侠小说,最爱金庸,但他封笔了。我也喜欢写东西,所以干脆动笔把自己放在武侠世界里,编些故事,也继续做我的武侠梦。

  陈履安(以下简称安):从小我就爱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这些是一定要看的;大一点就看《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到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念书才开始看金庸。好怀念那段功课忙又非要抽空看武侠的时光,尤其是看完武侠不必写报告!

  当时金庸小说在报上连载,那时代没复印机,大家靠手抄本交换心得。

  我们学工程的很呆,一定要把小说中的武功招式演出来看看真不真实;一实际演练,就发现其它作者的小说中,两人打来打去,越走越远,背对背了还在打!可见作者不用心。只有金庸的小说中规中矩,所以特别佩服他。

  问:小时候听过爸爸讲故事吗?

  慧:爸爸以前很忙,妈妈比较常讲。我排行老四,现在我有四个孩子,很知道老四受什么待遇,哈!新手父母对老大不会带,全副精神都放他身上;到了老四,基本上是不管他。

  安:她前面三个是哥哥,她是头一个女儿,我们是当老大来疼。(慧:他们是这么说啦!)宇慧出生时,我正参与台湾的开创期,各行各业充满信心,我们在政府做事也忙。我重视孩子教育,但没像现在要孩子挤进什么学校;我的孩子里,特别是她,从来不必担心她的课业问题,天生就会念书,很懂事,会自己照顾自己。

  慧:倒是他爱看武侠小说,从我们识字起,爸爸就拿武侠小说来:“这书很好看,你们看看吧。”

  问:谈谈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

  慧:小时候父亲很少和我们在一起,太忙了;我也认为是理所当然,不觉得被忽略。

  安:我都是下了班抱抱她,逗她玩一下。平时上班忙、应酬多,不该去的应酬也多,反而疏忽了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也许正因为没有我们的干扰,她才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哈哈。

  放下嫉妒 武侠很有味道

  问:陈宇慧写武侠小说的意义是什么?对女儿作品的评价如何?

  慧:武侠小说讲的是古代名川大山的事,内功、穴道一些武功也是有的,在这真实基础上创构幻想的社会,可以自创帮派、人物,对我来说是很有趣的空间。

  这些人物在小说里表现出为朋友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等真性情,很少有现实的包袱和限制,写这些快意恩仇,沈浸武侠世界的感觉很开心。



陈宇慧小时候很活泼,常跟着三哥陈宇康学爬树。

  安:她说我以前送了她一套武侠,害她现在写八十万字;现在我也要看这八十万字,有因就有果,哈。武侠是写人性最真实、大家最向往的一面,在正邪之间总是选正确道路、替天行道。现代人不能做侠客、罗宾汉,因为有人会告你,在小说里你可以尽情尽性。

  她的作品我全看完了。有一段是讲两个男主角性格不太一样,变成莫逆之交。年轻小弟喜欢的女孩,却跟大哥要好,他受不了,跑到酒馆喝闷酒。但他转念一想:大哥确实是个英雄,女孩爱上我钦佩的大哥,有什么不好?

  他看到自己的嫉妒心,这是我觉得宇慧的小说很有味道的地方。

  问:有人封陈宇慧是“女版金庸”,也有评论说,还是男人写的武侠小说精彩,这一点你们怎么看?

  慧:小说登在网络上时,跟网友的互动就很频繁、直接。上传一章,马上就有很多人写意见给你,长短褒贬都有,更有人挑出文章的错误,表示他们看得很仔细。所以不论正负面意见,对我都是很好的学习。

  安:我也上网去看读者给她的信,突然间,作者是四个孩子的妈的身份曝光了,上传文章时还在坐月子!原本对她批评很重的人不见了,本来催促作者“写快一点”的抱怨也封口了,这似乎代表大家对女性的尊重,作者跟读者互动的感觉也挺温馨的。

  对宇慧来说,写东西不是为了出版,而是写出她的内心世界,无意之间做了件事而得奖,这是很欢喜的事。我没创作的本事,做这种事要照照镜子的。

  我以前的老同事、也是师大附中的小学弟刘兆玄,他们有一票人在学校时就写武侠小说投稿报纸连载,笔名“上官鼎”。考试到了,他们就轮流写一段凑着发表。有一段时间大家疏忽了,一个被杀掉的人又出现了,就有人来批评。此后他们写武侠小说,就在墙上用一大张纸把所有人名写下来,去世的就用红笔杠掉。他们用好玩的心去写,看的人也会分享到好玩的果。

  问:陈宇慧对小说最满意哪一点?

  慧:应该是赵观和凌昊天这两位男主角的塑造吧。他们都是少年英雄,机智、真诚,但各有脾气和性格。我写完后摆了一段时间,后来都忘了情节了,像重看一本新小说一样,觉得挺好看的,才决定让他们上网面对读者。

  安:我倒是好奇,像书中提到苏州景色,到底你去过没有?酒馆的菜单哪来的?是真知道还是编的?她的回答也吓我一跳(慧:我回答什么?),为了写小说求证了不少,但也自己发明了几道菜。所以,创作一定是很有趣味的。

  问:听说陈宇慧从小文笔好,为何大学反而读数理科?

  慧:当时台湾的风气吧,分数高点的就念数理,刚好那时念高中上数理班,后来到美国MIT念大学,就选商业管理当主科。至于文学、写作就当兴趣。就像爸爸说的,把它当成正经事来做时,或许就不好玩了。

  安:我从没要孩子学什么,我的父母也是给孩子开放的空间。但我这一辈的人再怎么欢喜文学,几乎都学理工去了,大环境好像就在鼓励大家学理工。

  现在年轻人接触的太多元,常抓不住方向。我觉得从小就要给孩子出个题目:“做什么可以利益别人最多?”但现在绝大多数人想的是:“什么行业赚最多钱?”弄得大家都有挫折感。

  从小志愿是当家庭主妇

  问:你们各自生养多个小孩,对小孩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

  安:宇慧从小到大没犯过什么错,没机会被我骂,也没让我担心过。印象最深的是她小学二年级放学回来,什么也不讲就一直哭。大人一直问:“老师训你了?”“同学欺负你了?”她对所有问题一路摇头,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国文课本内容写得根本不通!我拿来看,也确实如此。觉得课本内容不合理,读起来委屈,这么件简单的事把她弄哭了。

  慧:我始终相信孩子在一岁半到三岁半这段时期最会发脾气,讲道理讲不通的,这时候需要对他们设下一些规矩,阻止他们继续发脾气。如果你没把他们管好,大一点就很难控制了。这是我看自己和其它家庭的心得,尤其是独子家庭。

  因为独子的爸妈没有带小孩的经验,很容易就把孩子宠坏,孩子很自我中心,觉得父母什么都该让我。

  安:我小时候被打过手心,因为调皮。后来想想确实该打,而且就打那么一次。我有六个兄弟姊妹,有人发脾气,妈妈就会把他叫到一边,慢慢地开导,非常温和、有耐性。从小看妈妈这样教育小孩,我也就学会了。

  当年我在美国带宇慧的两个哥哥,那个时代流行小孩发脾气要随他去的教育理论,尤其在犹太人的圈子里特别强调这一点,所以孩子吵着要什么就给什么。那群孩子长大后挫折感特别重,搞出很多社会问题,所以美国人自己讲,那个阶段培养出一群“疯老鼠”。 我觉得传统带孩子的方法是有些道理的,不必跟着时髦潮流走,带孩子多请教有经验的父母是不会错的。

  

陈履安父女

  慧:美国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理论是要时常赞美孩子,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说:“哇,很好、很好!”后来发现,这些小孩进了幼儿园,没人再继续无条件赞美他们,就完全失去学习兴趣,因为得不到赞美就不做了。

  过一段时间,专家又告诉你一味赞美是不对的。所以看所谓的教育专家写的东西时,要想一想:“这真是有用的吗?”

  问:听说陈宇慧不让小孩看电视?

  慧:嗯,完全不看,顶多看DVD。我觉得电视是不好的东西,给孩子很多声光影像刺激,久了,没这些刺激就会觉得无聊,之后就改不掉了。其实孩子有很多事可以做,像看书、玩乐高、画画等,就是不该看电视。

  问:现在的职业妇女都不太想生小孩,陈宇慧还生了四个,满特别的?

  慧:我从小的志愿是当家庭主妇。我没计划过要生几个小孩,生了老大就想再生一个给他作伴;生完第二个,兄弟俩玩在一起好开心,所以又生了个女儿,这时又觉得可以再生个妹妹来陪她,所以就生了第四个。

  当你做喜欢的事,就不觉得累。我觉得跟小孩在一起、看他们成长,是非常快乐的事。从小我家有五个兄弟姊妹,我觉得小孩多的家庭是很快乐的,兄弟姊妹可以彼此帮助、学习、分享。像我刚到MIT,同在那里念书的三哥就很照顾我。

  安:很多老人家期待子女陪在身边,这些期待是不合理的、会落空的。现代人手上常有七、八件工作要做,他怎么陪你呢?每个人都该想到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自己要找到快乐的方法。

  慧:我很同意。

  身世不凡 父女如出一辙

  在采访陈履安和陈宇慧的过程中,摄影记者屡屡建议“请坐近点,好拍照!”然而,这对漂亮父女总是才挨近未久,就不知不觉缓缓拉开,回到他们最自在的距离。

  陈家身世不凡,陈履安的父亲是陈诚,外公谭延闿则是清代最后一位翰林,被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称为“奇才”。家族教养传承下,陈履安当年“四大公子”的儒雅风度,至今依然;宇慧则秀美中带着英气,举手投足尽是大家闺秀的雍容。

  一方面承袭家族传统,一方面曾旅居美国多年,陈履安的家庭伦理风格,可说既有规矩又彼此尊重。即使当年在三个儿子后有了第一个女儿宇慧,他最亲密的方式也不过是“下班后抱一抱”,亲子互动还有着浓厚的儒家尊卑有序的传统。在访谈中,已为人母的陈宇慧从不抢话,总是安静倾听父亲讲完,自己才开口。

  这样从容不迫的父女距离,两人看来都挺满意。或许是陈履安耳濡目染的身教,又使父女俩在许多地方很相似。

  陈家父女都是美国名校麻省理工学院校友。陈履安在人生巅峰期,接触佛教后,人生为之改观。曾自云从此茹素、戒娱乐,还把父亲的骨董字画全部舍了义卖。受他影响,长子与三子决定出家,陈履安说他一点不惊讶,因为“不懂的人才会惊讶”,他只觉得孩子做了正确选择:“就像你孩子说要到哈佛大学念书,你会惊讶吗?”

  父女都爱武侠小说,说起来总眉飞色舞,不约而同表示武侠小说让他们能“在现实世界外,投射一个想象世界”:父亲最爱“在正邪之间,选择正路替天行道”的痛快,女儿则欢喜写出“没有现实包袱、尽情快意恩仇”的美好。书香世家无法挥洒的豪气,似乎在武侠小说有了出口。

  父亲笃信藏传佛教,却不说教;不看佛书的宇慧,显然深得精髓。当父亲盛赞她书中“在失恋中看见自己的妒忌,进而放下”的顿悟情节,宇慧却觉这不过是“自然的人性表现”。网友批评她,她也觉得欢喜:“这都是学习。”

  访谈到最后,依惯例要求受访者提供星座、血型等数据,父女俩的反应竟如出一辙:“这是小孩的把戏”、“好像初中生无聊的把戏”。那一刻,两人的敏锐思维与择善固执,让他们的形象瞬间重迭,看来如此相像。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